综合新闻

海南黎族民俗的考察与研究

韶关市“红色文艺微评论”征文之四十一

胡孟雅

引言

研究传统文化,民俗是其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民俗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海南黎族民俗文化,在时代发展长河中散发着黎族的独特魅力,值得越来越多的人品味和认可。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时代在向前发展,黎族民俗文化的内涵与时偕行,并一直传承至今。它不仅凝聚了时代特征与黎族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渗透到当代的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的创新中,它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与众不同,而且展示着黎族人民的慷概热情,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与赞赏。黎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指日可待。

本人借鉴相关文献参考材料,对民俗的原始形态及其未来的发展与传承进行了研究。在收集基本文本资料的基础上,还进行一定的实地调查工作。到当地的椰田古寨、三亚千古情景区以及深入不同黎族地区,观察民众生活,与黎族民众交流,记录其民俗文化现象,对一些黎族民俗的现象、类型、内涵进行分类总结。同时由于本人母亲是黎锦的传承人,于是在与母亲的深入交谈中,了解到黎族民俗的艺术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内涵等信息。所作的考察研究与思考阐述如下。

一、海南黎族民俗研究的基本要素

(一)黎族的族源

研究黎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黎族的起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在我国发展起来,也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海南黎族的起源和历史研究的兴趣。总结相关的历史文献的研究结果,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南岛说、大陆说和多源说三个角度对黎族的起源作了探讨。

1、南岛说

德国著名人类学家史图博在二十世纪曾两次访问海南岛,研究黎族历史。他对黎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现象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立了黎族的南来说。据说东南亚有三个分支重聚,他认为这与前马来西亚有着极大的关系。我国著名学者也认为南岛说更为可靠。岑家梧先生发表了一篇名为《海南岛黎人来源略考》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到海南黎族人起先是由亚洲南部向海南岛迁徙的,是属于南方系统的民族。[1]

2、大陆说

传统学者以各种历史文献为基础,代表大陆理论观点,根据田野调查资料所获得的结果分析,指出黎族与来自南方百越地区的骆越关系极为密切。罗香林在发表的《海南岛黎人源出越族考》中也指出了现在的越南、广西以及广东西部一带是骆越最原先的住所,他们从殷商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向南边迁徙,中间途经琼州海峡,然后才到达海南岛。至于黎族与亚洲东南部的马来西亚人在体征和文化上有共同点的原因,是远古时期,中原民族在海外移植的结果。 [2]这一立场得到了当地许多学者的认可,并成为研究黎族起源的主流立场。

3、多源说

有不同的学者认为,黎族的族群主要是由我国的百越族和南岛语族两个重要的成分组成的,其来源是多元的,黎族是这两个主要族群经过历史性的融合之后才逐渐发展成的民族。刘咸的《海南黎族起源之初步探讨》中提到,现在的黎族的来源是多源的,至少是两个来源。 [3] 周伟民和唐玲玲教授研究中马出土的相关文物资料,并且进行分析和总结,从风俗习惯的角度,探讨百越、马来、黎族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所呈现出的相似性说明了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综合国内外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当地各学者的观点,对黎族族源作出以下推测: 黎族先民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出发点,向东边或南边迁徙,紧接着,在华南一带的古越族也开始向海南岛迁徙,古越族迁徙规模较大,人数较多,带来的文化也比较的前卫。前后进入海南岛的两批族群分别是南岛语族和壮侗语族,他们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相互融合、渗透和发展,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黎族群体。此后,黎族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自己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因而可知,黎族与壮、侗等民族关系极其密切。

(二)黎族的文化特征

1、黎族语言

黎语没有文字。它属于藏汉语系壮侗语系中的黎语支脉。按照不同黎族地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黎语分别划分为哈、杞、润、赛、美孚五种方言。每种方言中的地方语言往往与方言本身有关。不过,黎族人基本上精通黎语和汉语。黎族内部有方言和土语,它们之间有一些相似之处,以便相互之间交流。

上一篇:每周一书 篇八十七:历史,是最大众的推理游戏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