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国华 何 珍
摘 要:国家意识是公民对祖国认知、认同的概念集合,是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础,有着循序渐进的历史形成过程,并不断融入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特质。当前,国家意识承载着促进国民明确社会责任、建立共同理想,超越局部狭隘、促进民族团结,激发爱国情感、形成奋斗力量等重要功能,同时也遭遇了国家形态与国家观念变革、多元社会思潮侵蚀以及传统培育模式现代转型缓慢等培育困境。基于此,国家意识培育应该以推进培育内容创新、培育主体创新以及培育方式创新为主要切入点,从而增强国民国家意识,实现国家发展和人民发展同向同行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国家意识;形成历史;困境;时代培育
国家意识是对基于血缘、地缘以及文化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 伴随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思潮多元化倾向不断加剧,国家意识的价值和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加强国民的国家意识培育,帮助国民深刻理解国家意识的基本要义、核心价值和贯彻途径,不仅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增进爱国行动,还有利于强化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纽带和联系,强化国民的大局意识。在此背景下,国家意识的概念被党和国家反复提及和强调。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要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再次强调要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但要培育国家意识,需要厘清国家意识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内涵,深刻认识国家意识的重要价值,系统探求其培育困境,进而有针对性地构建新时代国家意识的培育路径。
一、国家意识的历史形成过程与
时代内涵
正如国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一样,国家意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有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意识随着国家的发展而跳跃,不断融入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特质。因此,研究国家意识的培育既要研究其历史演进,尤其是其发展脉络以及强弱变化的规律,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当下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内涵。
1.国家意识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学界对国家意识的定义尽管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观点,但也大都大同小异。如新加坡学者宋明顺给出的“国家意识是行为主体的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情感上的结合,在心理上认为我是国家的一部分,在自我内部,国家也被内摄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我国学者于海认为在国家的基础上,国家意识是对某一特定的民族国家及其传统、制度、文化的归属,并由此而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生活方式。这些概念一方面界定了国家意识属于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认同意识的范畴,是人们在某一国家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对其热爱、尊崇、并愿意为之奋斗牺牲的情感、态度,是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情感倾向,深深根植于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和行为中。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国家意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感召力。同时还表达了国家意识与区域文化、制度、传统的天然联系性,而这些元素势必伴随时代变迁而调整。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家意识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也是一样。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国家的认识经历了从萌芽到强烈,从懵懂到清晰的发展脉络。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国国家意识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共同体意义上的国家的认同。对于中国国家意识的形成节点,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
2.中国国家意识的历史形成过程
从宏观意义上定义的中国国家意识,较早且相对强烈地呈现于宋朝时期。当时,民众对国家这一概念就有了启蒙性的认同。首先,在宋朝国难当头之时,百姓臣子表现出了保家卫国,与外族顽强作战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其次,从宋代开始,
上一篇:钱乘旦:世界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