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丁晓平著华文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
“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适逢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军旅作家丁晓平先生的新著《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对历史如此认知的深刻和科学。
70年来,关于二战的研究,海外的著作汗牛充栋。在我们中国,同样也是从战争进行时就已经开始。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文艺创作,美、苏、英、德、日等国,无论当年属于哪个阵营,都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影响(不论影响是正还是负),战后更享有得天独厚的资料优势。这就导致世界二战史研究的前沿,始终被这几个当年的强国所主导。而在文学、美术、电影、戏剧等艺术创作上,更是如此,留下了许许多多经典作品(不用举例也耳熟能详)。相比之下,中国虽然以惨重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因为国力、军力以及人力的原因,所握有的世界话语权几乎没有,塑造国际格局、推动军事变革的能力也微乎其微,极其有限的影响力或许仅仅局限于政治地缘和军事地理上的意义。这一切不仅在战争期间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战争的利益分配上更是迫使中国受到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样的屈辱,更在战后长期限制了中国在二战历史研究和文化认同的空间。再想想,当下遭到观众唾骂的自欺欺人的“抗日神剧”,我们就明白我们的文化被糟蹋成什么样子!这不仅是文化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说重一点,还是政治的悲哀!这种肤浅,是麻木,也是愚昧。
幸运的是,在我们的作家队伍中,永远存在着一群有担当、有胆识、有眼光、有灵魂的独立思考者。他们默默地研究,默默地创作,为人民写作,为国家写作,为民族精神写作,从不苛求世俗追名逐利,也不在乞求圈子的左右逢源。解放军出版社昆仑图书编辑部主任、《军事故事会》杂志主编、军旅作家丁晓平就是这样的一个“另类”。近十年来,他一直致力探索文学、历史、学术的跨界跨文体写作,先后出版了《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传)》《王明中毒事件调查》《五四运动画传:历史的现场和真相》《光荣梦想:毛泽东人生七日谈》等著作,在读者中赢得了较好声誉。作为一个业余作家和历史研究者,他的写作和研究,从来没有申请任何基金或课题的扶持,却做出了诸多专业人士没有做到的事情,的确令人钦佩。现在,他历时三年研究、半年写作完成的《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再次让人大开眼界,刮目相看。
在这部著作中,丁晓平的笔触离开了二战的战场,与众不同地把文学的眼光投向二战的“另一半”——战争的上层建筑——大国的政治博弈,投向改变二战历史和世界格局的波茨坦会议。本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还原“流血的政治”与“不流血的战争”轨迹,解读二战台前幕后不可思议的大国战略较量,揭开被遮蔽、被篡改、被误读的不可忽略的政治秘史。从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到雅尔塔会议,再到波茨坦会议,罗斯福(继任者杜鲁门)、丘吉尔(继任者艾德礼)和斯大林,领导世界的“巨头”在这里唇枪舌剑,斗智斗勇,制定条约,发表公告和决议,他们在不可能取得一致中相互妥协,互相交易,终结失败的法西斯帝国,同时创造新的国家,决定世界的新秩序和新未来;他们一起参加宴会,一起听音乐,怀揣各自的算盘,本想制造和平,却令人匪夷所思地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中,没能阻止另一场战争——“冷战”的爆发,上演了世界现代史发展的悲喜剧。
《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分为上下两卷。上卷《领袖们:政治的战争与战争的政治》,极有分寸又十分巧妙地描述了毛泽东、罗斯福、希特勒、斯大林、丘吉尔、蒋介石在二战的关键时刻的所作所为,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经过及其历史影响。下卷《波茨坦:赢得的胜利与失去的和平》,以蒙太奇的手法生动记录了波茨坦会议的全过程。作品吸收了世界二战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掌握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和美、俄、英等国有关波茨坦会议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为读者塑造了大国首脑们栩栩如生的形象,再现了大国首脑极富戏剧色彩的个性、理想、偏见和为本国利益所做的努力。同时把中国的抗战史、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以及国共两党关系素描式地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光十色的二战胜利前后的历史图景,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国革命胜利由来的线路图。同时,丁晓平还独辟蹊径,穿越历史的缝隙,就《波茨坦公告》发表的经过、原子弹是政治武器还是军事武器、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真相,以及“冷战”爆发经过等等,提出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独特见解,令人茅塞顿开。
上一篇: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研究方法初探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