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雷火神针的演变与现代研究进展

灸法历史悠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1]。明清年间,灸法发展极盛,出现艾条卷隔纸(布)施灸的方法——实按灸[2-5],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改进[6-11],实按灸的集大成者——雷火神针应运而生[12],其首见于《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中,书中记载的以药艾条为基础形式,以实按灸为操作方法,成为雷火神针基础制作与操作方法,在治疗风寒湿毒、跗骨阴疽及闪挫诸骨间痛症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效果。本文归纳总结了雷火神针的历史演变及现代发展,为雷火神针的继承与发扬提供理论基础。

1 雷火神针的历史源流

1.1 雷火神针的由来 雷火神针属于实按灸的一种,其治疗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内经》时药液浸布热熨敷患处的治法[5]。元末明初,“雷霆歘火针法”[13]出现,这种道家雷法,给雷火神针提供了原型与理论基础。在吸取了隔物灸艾火间接作用于皮肤的治疗理念[14]及《寿域神方》中记载的艾卷灸操作后[15],雷火神针的前身——“火雷针”[16]问世,详载于《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中。书中以艾绒为主,配以乳香、麝香等药物的配方为后续雷火神针的方药组成提供了模板,而药掺入艾绒中,以纸卷为药艾条的做法也成为雷火神针的基础制作方法。

1.2 雷火神针的历史演变 自雷火神针出现后,历代医家不断改良其配方,大致发展如表1。除表1外,清代医家进一步改进雷火神针配方,有三气合痹针、清癖神火针等不同的改良针法[17]。至康熙年间,韩贻丰在吸取前人经验后,于方中去乌头、蜈蚣等“杂霸之药”,添人参等大补元气之药,形成了雷火神针传承中的最大分支——“太乙神针”[18],克服了雷火神针“但有攻克,更无滋补”的不足,扩展了治疗范围[19]。后经范毓?继承发扬,流传极广,影响力延续至20世纪初期,广泛流传于民间,有“人人和缓,家家华佗”之称。现代医家对太乙神针进一步改良,刘洁声[20]以铜套筒的形式,解决了“轻则布燃,重则火灭”的弊端;王民集将实按灸与推拿手法进行融合创新,创立了“按摩灸”,实用性极强[21];陶崑[22]创新“动力灸”,将红布于药液中浸泡,并结合推拿手法施灸,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效果。

表1 历代医家雷火神针配方表书名 作者 配方 主治《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 佚名 艾三两,沉香五钱,乳香五钱,苍术一两,麝香五钱,没药七钱,茵陈一两,干姜五钱,羌活一两,广木香五钱,穿山甲五钱 —《古今医统大全》 徐春甫 猪牙皂角,威灵仙,细辛,羌活,白芷,川芎,草乌,白蒺藜,藁本,天麻,苍术,独活,良姜,官桂,雄黄,乳香,没药,麝香少许,熟艾 腰痛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附骨阴疽,筋骨隐痛《针灸大成》 杨继洲 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三钱,麝少许,蕲艾二两 闪挫诸骨间痛,寒湿气《本草纲目》 李时珍 熟蕲艾末一两,乳香、没药、穿山甲、雄黄、硫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末各一钱,麝香五分,熟艾风寒湿毒袭于经络为患,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筋骨疼痛,起坐艰难,不得安卧《景岳全书》 张景岳 白芷、独活、川芎、细辛、牙皂、山甲(炮,倍用)、丁香、枳壳、松香、雄黄、乳香、没药、杜仲、桂枝各一钱,硫黄二钱,麝香不拘,熟艾二三两《外科正宗》 陈实功 蕲艾三钱,丁香五分,麝香二分风寒湿毒之气留滞经络,为痛为肿不能散者《疡医大全》 顾世澄 蕲艾一两,朱砂二钱,穿山甲、桃皮、草乌、川乌、乳香、雄黄、没药、硫黄各一钱,麝香五分风寒湿气滞于经络血脉之中,闭塞不通而痛《种福堂公选良方》 叶天士 苍耳子肉去油、乳香、没药各三钱,羌活、川乌、穿山甲(土炒)、丁香、麝香、茯苓、猪苓、黑附子、泽泻、大茴香、白芷、独活、广木香、肉桂各一钱 风寒湿毒流注经络,痛肿不散

1.3 民族特色——土家医雷火神针 土家医雷火神针属土家医传统疗法,为晚清时传统雷火神针与土家医结合而成[23],其制作与操作方法尤具特色:(1)取一根木筷,黑布一块,2~9枚银针,药物包括雄黄、硫黄、冰片、樟脑、川乌、草乌等。(2)将钢针固定于木筷一端,针尖向外露出。(3)将艾绒与药物混合,铺于黑布上,将固定针尖的一端从药艾中间插入,四周以黑布包裹,拢为圆球形,针尖露出约0.5 cm。(4)不断揉捏圆球,使药艾凝实,固定尾部,整体呈鼓槌型。操作前,在球部淋入适量桐油,放于明火上灼烤,待药物吸收,针尖烧红,即可使用。施灸时,先用针尖部轻捶患部数次,后以其他面轻捶患部,重复操作,以患者耐受为度。此法虽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目的在于促进药物在患部吸收,透达深部,与实按灸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历史与新域:新型传染病流行与控制的新叙述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