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东北方言的词汇来源

“东北”现今主要指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组成的方圆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虽然“东北”一词最早发现于《周礼.职方氏》中:“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以及《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但对于如今东北地区,古代更多称之为“辽东”、“关东”等。使用“东北”称呼东北地区,是建国以来逐渐产生并流传广泛的,只是相对于中原地区位于“东北”方向。

由于地域辽阔,东北方言分类较多,主要分为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等;由于民族众多,东北方言受各民族之间相互的影响融合;由于承载历史沉重,东北方言受周边各国的影响也相当明显;而东北人豪放、不拘一格的性格也使得误读的情况出现,东北方言中词汇的主要来源,具体应分为下列几项:

一、来源于本民族语言的影响

清朝建立之前,东北地区被称作为“辽东”,仅在当今的辽宁地区有人口聚集区,清朝建立后,大部分女真族(满族)人“从龙入关”,导致东北地区人口日渐稀少,数百公里内竟“土旷人稀,生计凋敝”,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仅仅生活着四十万人,严重影响了边防的安全以及清朝“龙兴之地”的“龙息”,康熙年间的中俄雅克萨之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更是让康熙帝认识到清朝“龙兴之地”的重要性以及清朝边防能力急需加固的必要性。

而与此同时,由于“康乾盛世”的到来,以山海关为分界的关内与关外地区,关内的生活连年好转,人口进入急速上升期,粮食问题开始成为主要问题,黄河的连年决堤使得灾民的数量连年增多。而数十年无人耕作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便成为了缓解人口压力的首选,所以,早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便开始鼓励人口向关外迁徙,而后的各朝皇帝,均鼓励此项政策的实施,“关东”一词,便从此主要流传,而后离开家乡前往东北地区讨生活的行为,逐渐被叫做“闯关东”。

自公元十七世纪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关内生活受天灾人祸的影响,众多移民涌入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也由仅仅四十万的人口发展到二十世纪初的三千万人口,而涌入的众多人口中,山东人占绝大多数,河北人也占一定比例,所以东北方言中,来源于山东方言以及河北方言等同属汉民族北方方言的部分众多,例如:

小小——源自山东方言,意为小男孩,后经常加儿化音。

忽悠——源自山东方言,意为骗人。

家雀——源自山东方言,意为麻雀。

各应——源自山东方言,意为烦人。

糊涂——源自北方方言,意为用玉米面或棒子面做成的粥。

还有引用后经改造后成为东北方言的部分,比如“矮子里面选将军”转化为“矬子里面抜大个儿”。

由此可见,东北方言中一大主要来源便是以山东方言为代表的汉民族北方方言,这一最主要的来源使得东北人放弃原始的语言以及掌握汉语,这一变化见证了民族融以及民族共同发展的初步实现。

二、来源于区域内少数民族的影响

(一)女真族(满族)语言的影响

公元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女真族(满族)在爱新觉罗家族的带领下,逐步发展壮大,建立清朝并统一中国。清朝建立初期,统治者曾试图将满语作为国语推行,但并未成行,但在东北地区,由于女真族众多,使用满语的人也不在少数,虽然当今掌握满语的人屈指可数,但满语在东北话中依然存在痕迹,例如:

沙琪玛——在满语中表示“狗奶子蘸糖”,保留其发音,即零食“沙琪玛”。

河愣——满语中表示“水的波纹”,现在表示衣服上的污渍。

杨了二正——满语读音,表示“心不在焉”。

吉林——满语“吉林乌拉”的汉语缩写,表示“滨江之城”。

珲春——满语“浑淖浑”的音译,意为“边陲之地”。

(二)蒙古族语言的影响

蒙古族自古以来便骁勇善战,与女真族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二者在清朝时期结为同盟,而常年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蒙古人或通过长期居住,或通过满蒙和亲,把自己民族语言的烙印深刻留在了东北方言中,例如:

老嘎达:蒙语音译而来,表示兄弟中最小的弟弟,东北方言保持了其意思。

查干湖:蒙语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

上一篇:“吐蕃”读音之辨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