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信阳地区茶叶发展历史研究

茶叶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从最初被发现、利用,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叶经济已经发展为一门综合性的经济产业,包涵了茶叶的种植、农业机械、农业生物技术、茶文化等方面,带动了餐饮业、会展业、瓷器业、教育培训等许多行业的发展。茶与茶文化的繁荣兴盛,给茶区人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信阳毛尖为代表的信阳茶产业是该地区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针对信阳地区茶史研究的相关报道并不多见,该地区的茶叶及茶文化发展历史资料尚不完整、系统。本文通过查阅与信阳茶史相关的地方志、史志等资料,拟从信阳茶的起源,信阳茶的栽培,信阳茶的加工技术,信阳茶叶贸易、信阳茶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以期为信阳地区茶史资料的完善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信阳地区茶的起源 陈椽认为茶树经天然或人为因素,顺着河流山脉的走向从原产地向外迁移传播,是与政治、经济、交通、气候有密切关系的。他根据陆羽的《茶经》七之事、八之出的记载,推测出茶叶的传播路线和大概时期,最先由起源地云南传播到与云南接壤的四川,再向北迁移至西周的政治中心——陕西南部,然后沿汉水转入东周政治经济中心——河南,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生根。到了战国时代,安徽、山东成为政治经济中心,茶树再向东迁移,在公元2世纪前后,茶树栽培沿水陆两路传到淮河流域和江淮之间[1]。根据陈椽的推测,河南信阳在战国时期便有了植茶历史。 《桐君录》记载:“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2]那么“西阳”到底是信阳光山还是湖北黄冈呢?《桐君录》的著者桐君,时值上古,尚无文字记载,因而属于托名之书。马继兴研究《桐君录》后认为其撰写时代的下限必不晚于秦汉时期,而应早在此以前[3]。有关“西阳”的记载,以下地方志和地理志可以为证: “西汉年间,置西阳县,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光山西,西晋永嘉后移置,治所在今湖北黄冈东。”[4] “光州,……,汉为西阳县,属江夏郡。魏分置弋阳郡。晋元康末分弋阳为西阳郡。……晋太康十年封汝南王亮子羕为西阳公。惠帝改封西阳郡王居此县。永嘉后乱,县并移置故邾城上流5里,其城遂废。”[5] “汉分南郡立江夏郡,俱为江夏郡,地属荆州;高帝封吴芮为衡山王,都邾;惠帝封长沙相黎朱仓为軑侯后,汉世祖徙陈俊子浮为蕲春侯,又有县曰西阳。今府所领一州七县,皆汉之四县地也。三国时西阳、邾、軑属魏。文帝分汝南郡立弋阳郡,治西阳,后为吴有。蕲春本属吴,为蕲春郡。晋武帝平吴,太康元年,废郡为县,属弋阳郡,隶豫州。惠帝分弋阳为西阳国,蕲春、邾、軑属焉。南渡后,西阳王羕以罪废国,除为西阳郡……”[6] “新息、期思、弋阳○新郪,与江夏郡之西阳、軑,庐江郡之雩娄,皆今光州全郡地……”[7] 从上述资料判断,西阳国是西晋惠帝分弋阳郡而立,东晋时废国降级为西阳郡。在此之前,只有西阳县,隶属光州。故笔者认为《桐君录》中的“西阳”应指光州(信阳光山一带),而不是湖北黄冈,且《桐君录》里饮茶风气已经遍及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据此推测,信阳光山在东汉前就已广植茶树,产量大,饮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不然不会记载“西阳”这地区的人普遍喜欢饮茶。 华佗,东汉末年安徽亳州人,著名医学家,他的著作《食论》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1],说明东汉末年茶叶的种植就已传到山东、江苏、徐州、安徽等地并作为一种药材使用。许正在《安徽茶叶史略》中认为茶叶在东汉之前已由河南传至安徽,并有一定数量的茶叶生产[8],间接佐证了《桐君录》中信阳光山东汉植茶饮茶的史实。 1987年春,考古工作者在信阳固始白狮子地14号楚墓内发掘出厚约20厘米的革质树叶,初步鉴定为战国中晚期的茶叶。信阳当地政治文化界根据这一发现推测,早在战国末期,秦汉之前,信阳地区就有了成规模的茶叶种植与祭祀使用,证实了陈椽的茶树传播推测的正确性。 综上可推知,信阳地区茶叶栽培技术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该地区是我国古代茶叶栽培技术从西南向东部传播的纽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淮南茶区。 2 信阳地区茶树栽培、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 唐之前,中国茶叶种植及加工技术鲜有记载,信阳茶叶更是少见于史料。据《桐君录》、南阳汉代古墓壁画及固始考古发现推测,在唐之前信阳地区茶叶种植已初具规模。张揖《广雅》(公元227-232年):“荆巴间,采茶做饼。”[2]以及东晋十六国北魏拓跋珪时期(公元386年)的史料:“蜀鄂间居民制茶成饼烘干,然后捣成碎末,和以水。”[1]都说明当时的茶叶主要加工为饼茶。 唐代气候温暖湿润,当时茶树种植地域较之前有了很大发展,黄河及以南地区均有分布。种茶地区北至河南道的汴州(开封)、蔡州(汝南县)、宋州(商丘南)、莱州[9]。信阳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生长,茶品质在当时全国范围位列上品,以蒸青团茶、饼茶上贡朝廷[10],在《茶经》中多

上一篇:抗日战争前后的张家口金融业

下一篇: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策略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