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抗日战争前后的张家口金融业

金融为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负有调剂盈虚,扶植工商等业的任务,两者关系的密切,如影随形,如声斯应,就是说工商等业依赖金融业的滋养,才能达到繁荣。同时,金融业林立的地方,工商业也必定发达,国民经济充裕。 张家口是驰名中外的皮毛集散地,是察哈尔省的省会,平绥铁路横贯其间,东达平津,西通绥包,很早就是商业重镇,不过在抗战之前,就工业而言仅属手工业,机器工业可以说没有,而商业则十分发达。自外蒙古独立后,张家口的商业就日渐衰落,因为张家口是皮毛布茶等的集散地,主要销路靠内外蒙古,也可以说张家口的繁荣,大部分是建筑在蒙胞上面的。经过敌伪八年统制,虽然工业有数十家单位,然细分析内容,不出“以战养战”的目的,对商业市场、民生经济,很少裨益。到民国34年8月(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北部军民将张家口解放。年余时日,至民国35年10月(1946年10月)国民党军占领张家口。到民国37年12月(1948年12月),共产党军队把国民党军队赶跑,张家口大地战乱才得以平息。多年的战乱,张家口的商业市场,民生经济等方方面面,因元气大伤,陷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与战前的繁荣无法相比。 一、抗战前的金融业 国民政府从民国24年(1935年)施行法币政策后,在张家口所流通的货币,指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暂时流通。同时因为市面筹码不足,仍准许其他各商业银行发行的钞票,暂时流通。汇兑业务,以汇往天津的款项最多,汇率一概不因汇往地方而异。汇费数目,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行均为1‰,其他各银行银号在3‰-5‰。至买汇业务,仅各银号经营,汇率多为两平免收。其放款利率,因当时物价低廉,波动很少,故利率极低,中国银行抵押放款月息为7厘5(但保险费除外);交通银行最高,但也不超过月息1分。存款利率,活期存款为周息4厘,定期存款为周息4厘5至8厘。商业行号放款利率,月息1分至1分5;同业借贷利率约为1分上下。黄金价格,为市秤每两100元至110元。 这个时期,存有中央、地方行局4家,银号11家(见表1)。 二、日伪占领期间的金融业 日本于民国26年8月27日(眨┱剂煺偶铱诤螅嫖淞η致裕┬芯们致裕纪持平鹑冢?月29日设立“察哈尔财政金融委员会”于察哈尔省政府内,并将察哈尔划入日元集团,使与日本伪满货币发生连系,继于9月27日成立“察南银行”,然未及3月,即改组为“蒙疆银行”。在这一段时期,因为敌人统制金融,管理汇兑,紧缩通货,采取低物价政策,指定“蒙疆银行”发行的纸币为蒙疆“法币”,其他不准流通,而且因为隶属日元集团,对日金的换算率是1元兑1元。此外,又于民国31年5月8日()将“察面实业银行”、“晋北实业银行”、“蒙古实业银行”3行合并为“同和实业银行”,经营商业银行业务。 “蒙疆银行”放款对象,除工厂和建设事业外,对少数普通商业,也办理贷款,利率为周息8厘至9厘。“同和实业银行”即专办普通工商业贷款,利率为日息3-4。至存款利率,“蒙疆银行”活期存款为周息2厘,定期存款为周息4厘至6厘。 汇兑业务,因当时采取汇兑管理政策,在“蒙疆银行”汇款,凡汇往“蒙疆银行”区域者,不论数目多寡,其初每宗款项收汇费2角;以后逐渐增加,最后增至5元。凡汇往华北各地者,虽无限额,但须经“蒙银”核准。至电汇汇费,比较稍高,如“同和实业银行”,则视数目多少而定,其初约为1‰,以后也逐渐增加,汇往北平天津者,汇率为5‰,惟以100元为限。因为民国32年(1943年)以前,华北物价低廉,蒙疆物价较高,商人们皆想汇款平津购买物资,所以才有这个限制,当时“蒙币”和“联银券”①的暗盘为,“蒙币”1元比“联银券”7角至9角,至民国32年(1943年)以后,华北物价逐渐高涨,蒙疆物价反形低落,其初“蒙币”和“联银券”的暗盘,为“蒙币”1元比“联银券”1元2角,以后逐渐增高,到日本投降以前,增为“蒙币”1元比“联银券”3元至4元。再就是,当时黄金无市,暗盘也甚少。这一期间银行统计如下(见表2)。 表1 抗战前张家口市银行银号统计表名称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察哈尔商业钱局河北省银行世合德银号信昌裕银号福信成银号宏茂银号汇通银号永利银号豫新银号大川裕银号永瑞银号晋泉源银号保利银号资本股份有限股份有限官股官股合资合资合资合资合资合资合资合资合资合资合资主要业务生产贷款押汇国内外汇兑工矿贷款押汇代理地方公库存放款汇兑存款放款汇兑存款放款汇兑存款放款汇兑存款放款汇兑存款放款汇兑存款放款汇兑存款放款汇兑存款放款汇兑存款放款汇兑存款放款汇兑存款放款汇兑存款放款汇兑成立时间光绪31年宣统元年10月民国5年5月5日民国25年3月民国国26年5月10日民国窆?年1月15日民国2国20年3月民国9年10月地址堡内棋盘街13号堡内兴隆街堡内兴隆街堡内鼓楼西堡内马道底3号堡内锦泉兴巷4号

上一篇:北宋“刘家针铺”铜版印刷广告浅析

下一篇:信阳地区茶叶发展历史研究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