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赵冬梅x张宏杰x郑小悠x姜萌:“历史非虚构写作

“历史非虚构写作”的概念是否成立?历史专业训练会抹杀一个人的写作天赋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写作的精神分析? 2021年7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共历史典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分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鸣沙历史嘉年华,北京泉县红楼公共图书馆大楼《历史的转折》 : 历史非虚构写作实践探索》,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馆员张宏杰, 副馆员郑晓友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集》主编姜萌,从历史的叙事转向入手,探讨了历史非主流的各种问题。小说写作。

“历史非虚构写作”的概念站得住脚吗?

蒋猛提到,鸣沙历史嘉年华的“历史非虚构写作”主题在历史界引起了一些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历史本质上是非虚构的。 “历史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很危险,因为它很容易成为炒作。其他学者认为“历史非小说写作”一词确实存在。为了增加历史在公众层面的影响力,有必要加强历史非虚构写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呢?

姜萌(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赵冬梅说前辈质疑“历史非虚构写作”是有道理的。但赵冬梅说,她的《千言万语》、《大宋变迁》、《司马光与他的时代》、《人间烟火》、《法与人心》一定属于非虚构写作。在知识方面,她的这些作品是“可靠的”,同时也是面向大众的,也是学术作品。

赵冬梅并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写作的形式来定义一部历史著作是否属于学术著作,而“学术”的核心是否在于是否有新事物。没有表达过的观点,没有使用过的新材料,对材料的新诠释,都是新的想法。这些新事物构成了新的历史叙事。

赵冬梅提到,历史学家都是学院派来的。学者们研究的问题相对集中,论文和著作都以问题为导向。然而,历史研究中的见解最终会到达普通观众手中,成为公众记忆的一部分。因此,历史学家有责任以一种相对通俗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准确地传达给社会。赵冬梅还提到,她的“师父”邓光明先生写了很多传记。邓光明死后,周以良写了一篇纪念文章,说邓先生不仅学历史,而且写历史。这句话给赵冬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冬梅也认为,我们没有资格随意论断古人,但一定要了解古人。历史学家只需向读者提供历史事件的详细过程,读者自己就会读出他们想要的历史教训。

赵冬梅

张宏杰同意赵冬梅的观点,即为普通读者写作就是历史最后出口。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他们为通俗历史作家提供“食料”。而像张宏杰这样的通俗历史作家就像“厨师”,他们将“食材”加工成完美的色、香、味。当然,现在有些“大厨”为了赚取收入,不择手段地在食材中加入大量“添加剂”,比如冠名党等,这会让历史读物缺乏营养。因此,张宏杰所写的所有历史读物,都需要经过基础史料检验鉴定阶段。

郑小友提到,在她正式踏入历史大门之前,她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在网络上还小有名气。当时她有个论坛,大家都会在论坛上讨论清朝人物。后来,清宫的小说很受欢迎。很多在晋江写清宫小说和起点的作者都出自郑小友的论坛。郑小友本人也是晋江作家。之后,郑小友走上了学术之路,但她希望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前,她能重新获得与公众沟通的能力。于是,郑小友把博士论文中没有用到的“剩饭”拿出来重新整理,再加上对制度历史、社会运行、与当代比较的分析,写成了《 《清代案件与刑罚》。读过这本书的读者肯定比读过郑小友博士论文的读者还多。许多法律工作者对这本书很感兴趣。

历史学科的培养不会抹杀一个人的写作天赋

蒋猛提到很多学生选择在本科阶段学习历史往往是因为他们在中学时读了《明朝那些事》等书,选择了学习历史。然而,进入大学后,历史系学生开始从本科开始接受学科,以提高学术素养和论文写作的规范性。这会扼杀他们以书面形式进行创作或表达的能力吗?

赵冬梅并不认为历史训练会扼杀优秀的历史作家。历史系仍培养出郑小友、周思成等优秀历史作家。经过历史的磨练,去除浮华,人才不会消失。历史写作应该训练学生去除浮华并表达内容本身。历史论文是一篇说明性论文,而不是高中议论文,因为作者必须解释他的观点。

上一篇:盖洛普民调:美民众对亚裔待遇满意度降至历史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