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北京大学教授顾海良: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顾海良简介顾海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现为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等。

长江日报讯 顾海良担纲主编的“超级学术工程”《马藏》的第一部第6至8卷,今年初在京正式出版。这是继2019年5月第一部第1至5卷首发之后《马藏》的最新成果,至今已有8卷合计550万字。预计2021年内,还将出版12卷。这项工作考验着顾海良的学术功底、领导力、耐心和信心。他曾表示“会坚持不懈地坚持对《马藏》的编纂,注重‘工程'的高质量,经得起思想的和学术的历史检验。”

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40余年,今年70岁的顾海良仍承担多项重任,有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工作,北大教学和科研,还有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他曾在25年前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一书中写过的一句话,或可理解其学术动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充满着信心,但要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青春,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付出艰辛的努力。”

中国高等教育40多年的亲历者和塑造者

“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都不是某一两个具体学科的研究所能够解决的,而需要多个学科密切结合共同应对。”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到大学教师,再到教育部官员、大学管理者,如今回到北京大学潜心治学,顾海良亲历中国高等教育40余年种种变化,他主张高校要在彰显学科优势、学科特色上下功夫。他是如此主张的,也是如此践行的。

1977年恢复高考时,顾海良正在安徽和县农村插队,他因“文革”开始时只读到初二,不符合报考条件,他凭着十多万字的《资本论》读书笔记,证明自己已达到高中水平才得以参加高考。这些笔记,顾海良今天依然保留着。

成为安徽大学学生后,顾海良珍惜念大学的机会。他不光会坐在经济系的教室里听课,也时常去不同院系,如哲学系、数学系听课。“综合型大学,正好能为学生提供多学科和富于人文氛围的环境。”

1984年硕士毕业后,顾海良踏上了教学科研之路;在中国人民大学几度“破格”,1994年成为学校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所所长。1996年之后,在教育部、武汉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工作连续20年,2016年回归教学第一线,当一名教授。“大学教员应是最令人神往的职业”,顾海良认为自己首先是个教师,一生最值得自豪的职业也是教师。他在村里当过小学民办教师,也教过中学生,在大学教本科生,带过硕士、博士,他认为这是一生最值得夸耀的阅历和最珍贵的财富。

除了教学科研,顾海良的一个身份是教育家。2001年,顾海良从教育部来到湖北武汉,从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到大学校长,一待就是9年。他在武汉大学的9年,是武大合并、重组、融合的关键几年。

在高校教育培养上,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一是大学要坚守“五学”,以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和学生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为职责,学者(教师)是办好大学之根本,学生是大学办好的目标;二是大学要充分尊重和敬畏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校风,“尊重学者、崇尚学术”就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好的大学始终会坚守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基本原则,为社会输送更好更多的优质人才。这些理念让武汉大学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到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担纲主编“超级学术工程”

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越来越发现,要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特别是要完整把握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源”和“流”,需要系统整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传播和发展的经典文献和文本。虽然过去做了很多工作,但仍旧零散且不够完整,也存在某些误读、讹传。

上一篇:赵县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3200余年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