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德不孤,必有邻——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大渡河上的风在吹。

“那一年我二十岁,面对重重威胁的人生,觉得随时可能失去一切,孤苦无依。唯一必须留下的是自己的心灵,这一颗切切思慕知识、追寻善和美的心灵,而这河岸小片净土,曾是我安心置放心灵之地。”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学生齐邦媛在她耄耋之年的追忆里,乐山永远是她心灵安放之地。

那些年的嘉定,就像乱世风暴中的一叶小舟,尽管风雨飘摇,舟里的人却以“明诚弘毅”的信念,抵御着乌云压顶的命运。

“前方将士效命疆场,后方教授当尽瘁于讲坛。”历史系主任吴其昌教授1944年病逝于乐山,用生命践行了他的誓言。

当亲历1939年8月19日日机轰炸,目睹嘉定满城生灵涂炭,王星拱校长疾呼“痛心疾首,奋起抵抗,一腔热血,培育人才!”

东西南朔,多士跄跄,朴诚有勇,陶铸一堂。红石城的江风里,永远飘荡着武汉大学乐山的歌。


1938年,抗战烽烟四起,国立武汉大学避寇西迁乐山,八年抗战,弦歌不辍,铸就了武大历史上苦难而辉煌的乐山时期。商业隆盛,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嘉州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国立武汉大学的到来,一时大师云集,弦歌之声响彻城内外。乐山这个三角形小城犹如一个容器,不仅容纳了国立武汉大学的校舍、寓所,也盛放着武大师生们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培育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学术理想,孵化出了勉励后人的“乐山精神”。时过境迁,昔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乐山武大校园,如今留下了饱经沧桑而又凤凰涅槃的乐山文庙及龙神祠作为历史的见证;而诸多武大师生的故事,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则有待进一步去挖掘和讲述。

2021年,怀着对于武大西迁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秉持对于武汉大学西迁旧址乐山文庙和龙神祠的永久保护利用、对武大西迁历史文化精神遗产的持续研究和永续传承为职责使命,在武汉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和乐山市人民政府的共同发起下,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从无到有。


我们怀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专业精神,希望通过西迁史料整理、口述历史采访、学术平台建设,还原武大乐山时期的历史场景,为我们讲述的每一个故事提供研究支撑;我们希望保持新闻与传播专业主义的精神,通过展览、讲解、研学、媒体平台等多种传播手段和内容形式传递我们对于历史人文的关怀和对文物及文化的热爱;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不仅带动乐山文庙及龙神祠文物保护工作的提升,更能增进社会公众对于文物价值的认识以及对于文物之美的享受;我们也希望能借这个平台链接到更多的朋友,通过志愿者服务,全民守护城市文脉,守望共有的精神家园,服务于更多的校友、专家、文史爱好者以及社会公众,丰富与这座城市有过关联的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


“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在这个春天出发,做一名抱薪者。所幸出发之际,已有前辈学人的研究指引着我们,有武大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我们,有这座城池中心的纪念物温暖着我们,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道路并不孤独。而薪火相传的道路需要更多人的热情参与,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和关注下,武汉大学与乐山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将更加长久地滋养大学精神和城市文化,不断富足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永久保护武汉大学西迁旧址

永续传承武汉大学乐山精神

依托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历史文化遗产,培养融通研究、保护、传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扎根学术研究、文物保护、展览传播,建设多学科联合、多领域辐射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申报龙神祠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培育爱国、爱校教育基地,促进武汉市与乐山市校地、校校“双城”合作,讲好武大乐山故事,弘扬西迁乐山精神。

建设文物保护示范基地

搭建学术研究交流平台

构筑爱国爱校教育中心

培育西迁精神传播高地


3月26日上午,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在龙神祠举行。

上一篇:「溯源甘肃」甘肃历史文化 助推华夏文明起源研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