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书写与研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书写与研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关于民间历史文献及其学科发展的对话

【光明青年论坛】

编者按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字书写传统,印刷术发明以后,在官方书写日渐发达的同时,文字书写也不断下移、广泛传播,留下了大量包括族谱、契约、碑刻、账本、宗教科仪书等在内的民间历史文献。相较于人们熟悉的官方政书、档案等,民间历史文献泛指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形成并自然留存的历史文本。它们是百姓生活的真实记录,是今天我们了解先人真实生活状态的重要窗口。当下,进行田野调查、发掘和利用散存于民间的历史文献,进而达到传承悠久历史文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目标,是新时代史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迫切追求。本刊特邀请几位从事民间历史文献研究的史学新锐,就其形成过程、传播机制、重要价值及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

与谈人

郑?莉?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副教授?

吴才茂?凯里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温海波?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

主持人

吴四伍?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民间历史文献的保存现状、传播机制与文化内涵

主持人:了解和掌握历史上百姓真实生活及其独特逻辑,是新时代史学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各位青年学者长期进行族谱、契约、碑刻、科仪书等材料整理与研究,能否结合具体研究谈谈民间历史文献的真实保存现状、内在传播机制与丰富文化内涵。

郑莉:民间历史文献一般指普通民众使用的文字资料,包括族谱、碑刻、契约、账本、日记、书信、唱本、剧本、赋役文书、礼仪文书、诉讼文书、堪舆书、医药书等。在中国历史上,由于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民间社会深受文字传统的影响,留下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这是中国历史研究特有的资料宝库,其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研究民间历史文献,我们可以倾听普通民众的声音,从普通民众的视角了解研究中国历史。

清水江文书

民间历史文献涉及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族谱、碑刻大多涉及民间社会组织和地方公共事务,契约、账本主要记载民间经济活动,赋役文书、诉讼文书反映了民间社会与国家政权的互动关系,礼仪文书、唱本、剧本则折射着民间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些不同类型的民间历史文献,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与功能,必须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加以分析与解读。

民间历史文献承载了普通民众的历史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但在民间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广泛地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例如,福建民间有各种世代相传的“人情簿”,详细记载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从中就不难看出当地礼仪传统的延续与更新。在田野调查中,可以发现中国各地都有大量现存民间文献,其中有不少是近年制作的,如新修族谱、新立碑记等,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通过考察各种民间文献的制作、流传与使用过程,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社会的传承机制。

此外,民间历史文献在全球的藏储状况尤其值得关注。笔者近年在东南亚地区调查时发现,当地华人同样保存了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尤为重要的是,海外华人在举办重大社团活动或宗教仪式之后,通常都会刻立碑记、印制纪念特刊,因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如何系统收集、整理、研究这些海外华人文献,同样是史学界必须面对与重视的课题。

温海波:老百姓究竟怎样保存自己的文献?怎样用独特方式记叙历史?不妨以笔者近年来一直关心的民间杂字文献为例来探讨这些问题。这种宋明以来习见的识字读物,以日常生活的常用字汇编而成,主要满足民众生活的功能性识字。可以说,生活有多少面相,就有多少杂字的类型——记账杂字、文约杂字、礼仪杂字等。海量地方性杂字的生产、流传和使用表明,传统中国乡村不仅有文字的需求,还创造了独特的读写供应和实践传统。换言之,文字并非高居庙堂而远离民间,只不过,百姓日用所识的文字与科举提倡所应识的文字不同。杂字不但是下层民众识字的直接证据,还是文字下乡、满足乡民生活需要的产物,更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基础性文类。通过对这类识字入门读物的深入探究,可以与账簿、契约、书信等系列民间文献建立密切联系。一方面,基于杂字生产传播的书籍史信息,折射出“文字下乡”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研究探讨民众认读和运用杂字的实践,有助于对民众识字能力进行再认识,进而实现对识字率等的微观研究。同时也应认识到,吸纳杂字文字技能和民众认读、运用杂字以及学习一般性知识的具体实践,又深刻影响了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观念世界等。

上一篇:对暗物质百般无奈的研究,科学家通过五维空间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