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蜀人钟子丨盐考录: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研究

《四川地质考察概略》(李希霍芬著 赵志新译)

  作者:钟永新

  著名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年),生于德国卡尔斯鲁厄,1856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早年从事欧洲地质调查,曾提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首次系统论述了地表形成过程,后多次到中国考察地质,是中国地学研究先行者之一,著有《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iindeter Studien),惜至今尚未译成中文。

  2014年在中国国家地质资料馆查询资料时,发现一抄本《四川地质考察概略》,题署为李希霍芬著,译者为中国地质学家赵志新,赵先生是1916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毕业的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科学工作者,被誉为“中国地质科学十八罗汉”之一。据地质资料馆注明本册翻译形成时间为1949年1月1日,内容主要叙述李希霍芬1872年自广元—绵州(今绵阳)—成都—雅州(今雅安)—嘉定府(今乐山)—叙州府(今宜宾)—重庆—宜昌沿途的考察,调查内容包括沿途地层、构造、矿产等,从其记载可见没有到过自流井。

  报告末有《四川石盐》《自流井之石盐》《他处之盐井》《石盐之地质》四篇盐业介绍材料,尤以《自流井之石盐》论述较多,涉及自流井盐业的盐区规模、生产方式(凿井打洞、提取盐水、蒸发盐水)、租借使用、产量产值等,全文如下:

  自流井之石盐

  盐井所在区域当自流井之中部,面积直径可27里,共有井千余,就中有二十四系火井,井多沿西南至东北向而排列,故与该地地动走向似有关系。

  其打洞之法 有百二十斤重之重压器,下端削为刀口形,上端缚以极长之绳,绳悬于竹板之薄端,竹板富于弹性,以法配置于架上,若重压器着地时,板之厚端悬荡空中,故其进行手续可分三步,先将板之厚端往下拉,则重压器同时上升,次板之厚端以弹性关系跃而向上,则重压器又同时下击,当重压器每次上升时,有一人将绳子转动一次,然后其所击地位可以四面俱到,加以红色粘土质砂岩性质松软,易于打击,故着力不多而工程之进行颇速,惟有二层手续颇费时间,其一为宿清洞中之碎屑,其一当重压器起出时,洞中每有潜水附泥土而冲出,于时须入以底上有活塞之竹筒,使一切秽质收入其中,然后于工程之进行不致有所妨碍,至盐水之色量与井之深度及天时之阴晴俱有关系,在较浅之井所得之盐水系黄色,在较深者系黑色而量亦倍之,又天时之适当与否与盐水流入之量为正比。

  提取盐水之法 先于井口上立以架,高自六十至百呎,架上设有直立之圆轮,与井口相凖,轮径约六十呎,长十二呎,以绳绕之,绳一端缚以竹筒,长自五十呎至百呎,他端设有犁驾于牛背而使拉之,当竹筒既出井口而盐水灌入蓄水槽后,将牛犁释去,于是筒复下入井中,及察其将达井底时,即阻止圆轮之旋转,以防竹筒之击撞于井底而致损坏,计竹筒每次上升约需十分或十五分钟。在适当之天时内(即盐水流入多量时),每天深井可出三百二十至三百六十筒。浅井可出六百至八百筒,在水量不足时,每天所出仅及半数,每井工程及设备费估计约二十万至三十万两(约等于五马克),每天所产可值二十两。

  蒸发盐水之法 以铁锅架于石礅而下面生火,锅径长四呎,燃料即用火井中所发生之可燃气。其法于火井口设有坚固三和土盖,盖上备有圆孔,另以竹管通连于燃烧处,管与火焰接近处用铁皮裹之至此。可燃气发现之原因,据闻时值盐井产额大减,而开掘者以为佳液必在深处,及下凿稍深,即见有此气突然爆发,势甚锐猛,后知其富于热力而可以利用也,乃试之。

  盐井与火井各有专主,凡一切燃烧上之设置,概由占有火井之人建筑,后占有盐井之人向其租借,每锅每年出租金约百四十两,每锅径约一米达有奇,重约七百啟罗格兰,惟每锅只可用二星期,故与该处铁厂订有合同,以旧锅换新锅,每锅每年贴钱四十两,盐分块盐与粒盐两种,粒盐又分数种,以盐分中所含水分及杂质之多寡为差,最上等之盐完全无水分,以之行销远地,其行销之额至无确数,据行商者言四川石盐产额,每年约达二十三万八千吨,就中四分之三或二分之一属自流井所产。

  ——《四川地质概略》,李希霍芬 著,赵志新 译(1949年1月1日),62-68页

  (钟永新整理 黄宗壤补正)

上一篇:2020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在澳门发布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