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诗中承载的兴安历史文化,您知道吗?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的湘桂走廊,属桂林市辖县,是湘漓二水之源,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灵渠的所在地,自古以来即是楚越文化交汇之区。灵渠湘漓分派通浚水运,古严关雄踞湘桂要冲,自中原或来广西上任或贬谪来桂者都需道经兴安,其中多有文人名士,他们在兴安留下的诗篇数量也相当可观,而这些古诗涵盖了文人士子们游历吟咏、途经感怀、离别饯行等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体现出兴安的历史文化,是兴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篇也成为研究兴安历史文化的一条蹊径。

一、寻秦访古,游历吟咏留名篇

兴安在湘漓之源,山水清幽,灵渠、乳洞、严关、秦城遗址、湘桂古道等古迹历历如画,吸引着文人士子们前去寻秦吊古。不管是初来广西上任进入兴安,或是在任期间专程来游,亦或是奉使公干路过兴安的仕宦文人,都会为兴安的美景古迹所倾倒。游历者往往情不自禁吟诗咏赋,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朝奉郎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方信孺游乳洞岩,将其间美景喻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罗浮山,《乳洞》诗句“分得灵河一派流,铁桥仍复借罗浮。”范成大在《兴安乳洞》的诗中“山水敦夙好,烟霞痼奇怀。”写出了他对兴安山水云霞的赞美,不再是他刚来时感觉中的“瘴乡”。王正功《乳洞》诗则描绘了洞外的村庄是一幅悠然自适的世外桃园:“湘南悬想碧云横,桂岭遥瞻烟霭暮。招提钟磬出幽深,村疃牛羊自来去。”

兴安县最著名的古迹,当属灵渠,而灵渠两岸的美景,自是明洪武年间工部尚书严震直感触最深。当时严震直奉命至兴安修缮灵渠,竣工离去时作《筑兴安堤》,“促装归去去朝天”, 自是喜不自胜,行于灵渠岸,“桃花满路落红雨,杨柳夹堤生翠烟。”将六百多年前的灵渠美景如一幅优美画卷般展现在我们眼前。

山清水秀的兴安古城,引来多少文人雅士游历并为之倾倒,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袁枚自桂林漓江坐船到兴安,见两岸奇峰倒影如生长于水中,船行江上如行走于山顶,有感于兴安绝美山水,写下了与元代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佳作《兴安》:“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与袁枚相交甚好的李松圃,路过兴安时在灵渠边停车小憩,见田野里荞麦开花若满地白云,芦荻飞花,农舍炊烟袅袅,有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作诗《晓行》:“朦胧曙色噪归鸦,风撼疏林一径斜。满地白云吹不起,野田荞麦乱开花。芦荻飞花白满汀,停车小憩水边亭。前林一线炊烟起,画断遥山半角青。”

乾隆八年至十三年间任兴安知县的杨仲兴,在兴安五历重阳,分别“驱马游三洞”、“奉使出永福”、“登高点灯山”、“北祭海阳庙”、“西向雷神殿”,游历了兴安的各处名胜古迹,“樵歌雁落与离骚,风吟泉滴声相偶。”写下了情景交融的《重阳纪游诗》。

庆远府同知查礼于乾隆十九年协修灵渠,并考查湘漓之源,沉醉于灵渠美景,更是将分水塘边的景色刻画得出神入化,他的《分水亭晚眺》诗中,“粼粼亭下”“苍茫夕曛”等描绘,动与静意境完美的交融在一起,一幅活生生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末句“看山看水看飞云”让人从诗句中能读到自然美景目不暇接。

广西玉林举人苏宗经道光年间经过兴安,见灵渠内舟从桥底过,水街边篷窗买酒便,一派热闹景象,已远非明末徐霞客经过时那般“城墙环堵,县治寂若空门”,一首《出陡河过兴安县》,将清代兴安水街的繁华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篷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灵渠上的桥多,水路便是穿过一座座古石桥。沿水街两岸是集市商铺,打开舟中的篷窗,伸手出去便可向酒家买酒。

还有清代王国梁在《秦堤观澜》写道“三十六矶一望遥,江干风雨正潇潇”,赞飞来石“此石飞从何处来,参天拔地势崔嵬”。陆纶《陡河口号》“陡门湾湾三十六,二水湘漓一派分”生动描绘了灵渠三十六陡及湘漓分派的情景。

上一篇:大数据研究儒家文化:“仁”“礼”峰值在隋唐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