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探访古白道,聆听历史的回声

3月13日,农历二月初一,正是春意萌发、万物复苏的时节。我有幸跟随包头、呼市十几位研究考古、历史的老师一起探访了大青山古白道及北魏的祭天台遗址。

大青山山谷

我们一行人首先参观了北魏的祭天台遗址,然后顺着大青山古白道遗留的痕迹一路探寻。

巍峨雄阔的大青山虽然还没有完全从冬日的肃杀和苍凉中走出来,但在两山夹峙的山谷间,积雪开始消融,山泉欢快地流淌着,而且已经可以看得见蝴蝶和虫蚁了,还有不知名的野鸟不时在鸣叫,这些都为我们的探访活动增添了无穷的趣味。

在岁月的侵蚀下,先民们用石板铺就的山间道路早已破败不堪,但在几处残存的石板上,古代的车辙印记依然清晰可见。

看着这千百年前留下的深深辙印,想到古人开辟道路的艰难,熟知历史的老师们也无不深为震撼。一位女老师半开玩笑地说:“在这山谷间,应该还可以听见古代的车轮声。”

是的,这几行残破的车辙,其实也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鲜活的历史印记。

古白道上车辙印

据史料记载,我们此刻通过的这道山沟在北魏时期被称为白道中溪,是一条沟通大青山南北的交通捷径。此地山高谷深,大批行人和车马难以通行,于是古人就艰难地开辟出了一条山道。这条山道其中的一段是由凝灰岩构成的山梁,高出地面,色灰白如石灰,所以就被称为“白道”。

北魏曾在这条咽喉要道附近修建过城池(白道城,旧址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北郊坝口子村)和行宫(位于大青山乌素图沟以东的蜈蚣坝山后坡)。

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述道:“芒干水(大黑河)……又西南至白道南,谷口有城,侧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北有高阪,谓之白道岭。”

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里也写道:“白道川,当原阳镇北地,至山上,当路千余步,地土白色如灰,遥自百里即见之,即是阴山路也。”

这条残破的,几乎难以追寻的阴山古道,却是古代沟通阴山南北的主要通道,它见证了千年的兴亡,讲述着无数后人可知或不可知的历史故事。

我猜想,它一定曾见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身影,一定曾见过汉朝北击匈奴的士兵……虽然,可能当时它的名字还不叫“白道”。

残破的古白道

在山谷底,在坡顶上,我们一路行来,一路聆听历史的回声。这声音是有色彩的,也是有温度的。

我仿佛看见了柔然纥升盖可汗从阴山以北突破白道谷地,攻下了盛乐宫的骑兵;我们仿佛看见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亲临祭天台的车队;我们仿佛看见了李靖、李勣在白道城两边山谷中伏击颉利可汗时漫天风雪;我们仿佛看见了康熙亲征噶尔丹期时挑着箩筐的随军商人……

从战国到清朝,阴山白道一直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道。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面,它其实也是一条南北沟通、民族交融的要道。

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冲突之后便是融合。

北魏时期,虽然和北方的柔然时常发生战争,但双方的朝贡、赏赐以及和平贸易也一直在持续。柔然用牲畜、毛皮来换取中原地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并从北魏学会了种植的,开始经营农业。在这些贸易活动中,白道就是最重要的通道,后来的突厥、回纥和中原隋唐王朝的来往也莫不由此。

金元时期,白道上商旅众多,通过这里,草原上的羊马等畜牧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中原的茶丝等日用百货也可以进入草原深处。

清朝中后期,白道上更是牛来驼往,繁荣之极。大盛魁、元盛德、天意德等商号的经营区域很广,各种商品通过白道经销蒙古、内蒙古西部、新疆北部,甚至远达俄国的西伯利亚等地。

残破的古白道

几十里山路走下来,虽然不用背着行李,不用赶着骆驼,不用顶着烈日,不用冒着风雪,大家也早已是气喘吁吁了,但在历史文化的感召下,所有人都忘记了身体的疲惫。

想到古人跋涉的艰难,一位老师感叹说,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就是由这些老百姓创造的,就是由这些坚毅顽强的各族百姓共同创造的,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

上一篇:创造历史!第一张量子纠缠照片公布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