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历史在夸奖司马光时,却忘记被救的小孩,多年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不过,这个故事虽然一直都在夸奖司马光,但是大家似乎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被小光救出来的那个孩子的身份是什么。其实,这个孩子是上官尚光,是那天跟小光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他爬上假山,结果没踩实就掉进了大水缸。
那个时候的水缸是很大很深的,用来储存雨水备用,等到哪天家里起火了,就可以用这些水来救火,这就说明缸子的容量是很大的。上官落入水缸之后,司马光赶紧拿起一块大石块,把缸子打破,救出了小伙伴。
上官被救出来后,他的家里人都非常感恩司马光;第二天,他们就带着很多好吃的酒和菜去感谢小光,这件事也很快被传了出去,当时的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事情。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现在,估计早在网上传开了,各种报道也会出现。

不过那个时候可是没有这种技术的,但是虽然没有这种技术,但他的事迹还是在各大城市里面传播,比如说洛阳等地。而且,司马光的故事也被当时印刷的地方给画了出来,做成了小书,在民间传播。
在宋朝的时期,经济繁荣,小报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这些小报通常都是刊登着各地的奇闻奇事,或者是中国早期的“漫画”。司马光的事迹也因此迅速广泛传播开来,司马光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新闻人物”。据说,当时小司马光比当地的父母官的名气都大。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有的人认为这只是人们为了夸大司马光才编造出来的故事,真实的司马光根本就没有发生这样的事。
不过,人们通过对司马光人生经历和他本人性格的研究,发现司马光不会是那种人,他以后做了大官有了名誉,也没有必要去故意夸大自己童年的事。而且,他的性格也是很正直诚实的,因此他的故事应该是真实的。

那个被司马光救出的小伙伴上官尚光在长大后,也一直都记得司马光救他的恩情;他虽然已经离开了他们小时候一起居住的地方,但是他依然没有忘记童年的恩情;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年幼的上官尚光没有忘记司马光对自己的救命之恩,时刻谨记在心。长大后,上官尚光迁居到其他地方,家中也变得相对富裕,他特地回到以前的家乡,花了不少银两,建造了一个亭子,名为为“感恩亭”。而司马光则考中进士,不仅官至宰相,还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上一篇:村民发现一个墓穴,专家研究5年不知主人是谁,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