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通海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走在通海古城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踏入了露天博物馆。

秀山脚下,聚奎阁巍然矗立,顺着阁楼延伸开来的东西南北4条街道上,人流熙熙攘攘。走在青石板路上,两旁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沉淀着岁月,步入其中,仿若穿梭古今。玉溪市通海县,位于我省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商贸交易活跃,各时期多民族的文化交融让通海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2021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通海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又将如何延续古城历史文脉,保护、开发好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呢?

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并驾齐驱

“双城计”

走进通海,就仿佛踏入了露天博物馆,古城的草木砖石见证了通海的辉煌,也向每一个走进通海的人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好古城,2009年以来,通海县委、政府加大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力度,在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相继出台落实政策、机构、资金、规划等各项保障机制和措施。

目前,通海县按照“古城历史文化核心、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和“东提西扩”总体思路,持续推进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在古城区,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在实施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整治、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基础上,先后拆除了县烟草公司招待所、中医院门诊楼、财政局办公楼等影响历史城区风貌建筑1.5万平方米。在新城区建设上,则不断完善行政、教育、医疗、商业和居住功能,新增居住面积60多万平方米,引导居民向新城区转移,缓解古城保护压力,打造“古城古韵、新城新景”的历史文化名城。

改造13条历史街道基础设施

编制方案

为了让文物修缮保护科学化发展,通海编制了《秀山古建筑群修缮方案》《河西圆明寺修缮方案》《河西文庙修缮方案》《河西大福寺修缮方案》《杨广法明寺修缮方案》等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方案,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拆小建大以及房地产开发式“保护”现象。

目前,通海累计投入.92万元,实施秀山古建筑群、小新村三圣宫厢房、马克昌故居、九龙池大寺、河西文庙、河西大福寺、四街常氏宗祠等文物修缮工程,先后完成文庙街、文星街等13条历史街道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印发《通海县古城古民居保护开发补助方案》,全面启动古民居、历史建筑和优秀传统建筑的修缮保护和利用工作。

编制《通海传统民居修缮手册》《通海传统民居改造指导手册》,从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瓦屋顶、饰物构件等,全面系统规范施工工艺、材料选择、操作流程。启动古民居修缮和古城保护工程,对24院明清和民国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

绵延文脉

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积淀深厚的通海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洞经、高台、高跷舞狮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如今这些“活历史”依旧在市井演出。

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传承“活起来”,通海县相继成立秀山文化研究学会、楹联学会、诗词学会、孔子文化研究学会。组建文物保护志愿者队,设立文物管理志愿者服务站,定期开展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文物保护抢救等公益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成立洞经音乐传习馆、高台七街传习馆,深入开展洞经、高台、高跷舞狮等非遗项目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新增《文王访贤》《吕布戏貂蝉》等9个高台作品。

通过“通海县迎春民俗文化活动展演”“全国文化遗产日通海非遗展演”等非遗项目交流活动,古乐团、妙善女子洞经协会为社会各界人士演奏洞经音乐300余场次。

本报记者 李春丽

通讯员 姚锋 卢贵谦 摄影报道

?

来源:春城晚报

上一篇:美债收益率升破2%会发生什么?机构研究:纳斯达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