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九华佛教的发展与历史!

就全国范围而言, 隋唐五代乃佛教的大发展并开始趋向衰微的时期。 此时期, 安徽虽未出现著名的佛学家, 但自朝鲜金乔觉来九华山馨后, 佛教却得到逐步的发展, 甚至出现过小的高潮。 九华山的佛教, 具有禅学发达和禅净合一的特点, 它对以后的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地藏东来(金乔觉在九华)

金乔觉出家为僧, 也许单纯是为佛教所吸引的结果。 金乔觉生活于8世纪的新罗, 此时正是新罗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上层统治者信仰佛教尤为普遍。 高丽名僧觉训说:“新罗既信奉佛教,人争归信,知世之可化。”(《东海高僧传》) 崔致远对当时新罗佛教发展的盛况则是这样形容的:“是乃天彰西顾, 海印东流, 宜君子之乡, 染法王之道, 日深又日深矣。·就以国观国,考从乡至乡,则风传沙岭而来,波及海隅之深.”(《新罗国智证大师寂照之塔碑铭》)新罗佛教原本就源自中国。佛教传人后,新罗僧人与中国唐朝的交往更加频繁,经常有留学僧人来唐朝学法求经。史载从法兴五十五年(公元528)到14世纪新罗灭亡的300多年间,有众多新罗僧人先后人唐求法,其中著名的高僧有70多位。在金乔觉生活的8世纪,唐王朝对新罗采取了“亲仁善邻” 的外交政策, 两国文化交往十分频繁. 当时, 新罗的留学生, 僧人, 商贾大量涌向中国,“不绝于长安道”。所以, 来华求法在当 时的新罗是一种普遍现象, 金乔觉来华并 非特殊现象,而是众多来华求法者中的一员。

二、金乔觉来华经历

关于金乔觉来华的时间, 历史上也有争论。 较为可信的仍是唐费冠卿记载的 “开元末” 人唐说。 因为费冠卿家世代就住在九华山上, 他生活的年代与金乔觉相差甚微, 他从小就目睹金乔觉一生的事迹, 他的记载应是最可靠的。 他在《九华山化城寺记》中说:“开元末,有僧檀号张姓, 自郡馆至, 为乡老胡彦请住, 广度男女。 触时豪所疾, 长吏不明, 荧其居而废之。 时有僧地藏, 则新罗王子,金氏近属。”这里明确指出,金乔觉是于开元末来华的。来到中国后, 金乔觉先入京都长安, 又四处参访游化, 寻找道场, 主要是在江东、 吴越地区辗转往返。 相传他先来到浙江普陀山, 但他一脚踏上山峰后, 整个山却一下子沉了下来。 他自知这不是自己的修身之所,便转身西行,一路到过沿江的一些寺庙,如芜湖的广济寺,相传金乔觉到九华山之前,曾在那里食宿过。望见九华山后, 金乔觉“睹此山于云端, 自千里而劲进.” (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 宋赞宁在 《高僧传》 中则对当时的情况作了这样的描述: 金乔觉 “心慈而貌恶, 颖悟天然。 于时落发涉海, 舍舟而徙, 振锡观方, 邂逅至池阳 (今安徽省池州市), 睹九子山焉(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心甚乐之。乃迳造其峰,岩栖涧汲,以示高洁。”

金乔觉刚到此地时, 九华山尚处在“榛莽未开” 的荒凉状态。他上山后,“披榛援藟, 跨峰越壑”, 遍阅各处, 最后“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此处有一山洞,他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苦修生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金乔觉与外界几乎没有来往。 他苦修禅定, 不问世事, 不顾生计, 连筱毒蛇咬伤也全然不顾。相传有一天,一只毒蛇咬伤了金乔觉,但他仍端坐不动。山神为他的虔诚所感动,便化作一位美妇人前来哒药,并下拜道:“刚才小儿咬痛了大师,愿出清泉以补过失。”于是, 金乔觉所坐之处, 顿时有清泉涌出 , 水声潺潺。 后来, 他站丁钻研佛经, 便下山到百里之外的南陵请人写经. 当时南陵有命荡等人,十分崇敬金乔觉,便欣然答应为他抄经.携经回山后,金乔觉便很少下山。 他的生活极端艰苦, 吃的是一种名为“观玄土" 的白土加少量米烧成的东西, 穿的是粗布麻衣. 有时, 他妆连几天无米下炊,便只好饿着肚子。据他自己在《酬惠米》一诗中所言,一次,他几天无米下锅,幸有一位热心肠人送他些米,仲才度过了难关。 他万分感激,遂作诗答谢。金乔觉的苦行感动了当地人民。一天,九华山附近的青阳县有个叫诸葛节的人陪着几名老者登山观赏。 他们无意中发现, 在一个山洞里, 有一名僧人正在闭目坐禅,他旁边放着一只断了一条腿的鼎,鼎中有少量的米和白土。 这个苦行僧就是金乔觉。 诸葛节等人大为感动, 发愿要为他建一所寺庙。 于是, 他们共同集资,九华山附近的乡民听说后, 也都纷纷自愿前来帮忙。 当时, 九华山的土地属于一位闵姓长老所有,闵公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听说有人要在他的地盘为新罗王子建寺, 便欣然同意。 他问金乔觉要多少地, 金乔觉说:“一袈裟所覆盖地足矣。” 闵公听后很纳闷, 谁知当他把袈裟铺在地上时, 却越扯越大, 最后竟覆盖了整个九华山。 闵公认为这是菩萨显灵, 便将整个九华山都施舍了出来。 乡民们在山上盖了最早的一座寺庙, 名叫化城寺。

上一篇:欧洲历史中最雄壮的戏剧之一!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