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延续历史风貌,留住文化记忆!听,这是甲午故

【口述人物】

戚俊杰,男,1949年生,1985年至2004年,任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所长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长兼中国共产党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支部委员会书记。其中,1988年至1992年间,兼任威海市文物管理所所长,2001年至2004年间,兼任威海市文联副主席。2005年至2009年,任刘公岛管理委员会调研员。

戚俊杰在介绍相关情况

1985年春,威海成为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刘公岛上的北洋海军的历史建筑移交给地方管理,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成立,我成为甲午文化遗产管理的第一批工作人员。

36年过去,当时登岛接收北洋海军提督署时的场景,我仍历历在目。

首次走进北洋海军提督署,就被眼前的破败景象震住

1985年3月,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成立,它隶属于威海市文化局,编制为4人。

说实话,当时这份工作并不是啥“香饽饽”,岛上的苦,大家早有耳闻:交通非常不便,进出岛只能通过岛上驻军的班船,而班船只是在没有大风的情况下才定点开;岛上没有自来水,没有通电,连和外界联系的电话都没有。

北洋海军提督西辕门外的瞭望塔楼

我和高维新、刘新芳、王永波成为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的第一批工作人员。我是所长,高维新是副所长,我和刘新芳、王永波负责岛上工作,高维新在岛外负责展览设计和资料搜集。

上岛那天是1985年的3月21日,是威海市文化局局长丛俭滋局长和副局长丛培威带着我们乘坐岛上驻军的交通艇进的岛,我们4个当时心情都很激动。谁知,交通艇航行到海中的大流渠附近时突遇激流,一个大浪拍来,把我们带的铺盖卷全打湿了。

甲午战争时期的北洋海军提督署东西辕门

这只是上岛前的第一个“下马威”。来到北洋海军提督署,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所震住:房屋破败不堪,门窗很多都没有玻璃,破旧的电线乱拉,房子都是空的,屋里连把椅子都没有。没办法,我们只能去驻岛部队那里借来3张桌子、4个凳子还有3张简易单人床。

岛上没地方吃饭。第一天,我们跟是部队驻岛借得食。后来,我们就用从家里带来煤油炉、饭锅等自己开火做饭。岛上条件艰苦,我们经常是带来的馒头配咸菜就是一顿饭。条件虽艰苦,但大家心里都明白,修复保护甲午战争的遗迹、遗物是关乎千秋历史的大事,这事必须有人干,既然来了就不能当逃兵。

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的成立和我们的到来,标志着清末北洋海军建筑遗存和甲午战争文化遗产有了专门的管理保护机构,标志着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北洋海军提督署开始了专业化的管理保护模式。

靠着一毛钱一张的门票,第一年收入6900元

当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北洋海军提督署及其附属建筑由驻军部队分批移交给地方管理。1985年,我们先接管了北洋海军提督署的一进院。第二年,全部接管。此后,我们又逐渐接管了龙王庙与戏楼、丁汝昌寓所、水师学堂、黄岛炮台、公所后炮台、东泓炮台、旗顶山炮台等岛上建筑。

修复东泓炮台的旗杆

1985年4月1日,威海港和刘公岛正式对外开放。我们决定尝试开展旅游服务,开放接管的北洋海军提督署,门票价格定为一毛钱。那时,我们3人不但要负责挑水、做饭、打扫卫生等工作,还要兼顾售票、看门、讲解、治安管理、文物维修等工作。当年“五一”那天,来参观的人很多,我们卖票的收入竟有100多元。

以文物吸引旅游的尝试,让我们找准了保护文化遗产、加速旅游发展的方向。以文物吸引旅游,增加经济收入,再把旅游收入投入到文物古迹的保护中去,然后快速增加参观内容,使文物保护管理与旅游开发形成良性循环。1985年,靠着一毛钱一张的门票,全年收入了6900元,大伙都信心倍增。

接待游客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游客不仅想要目睹19世纪晚清期间北洋海军提督衙门的原貌,也想了解更多爱国将领们英勇杀敌、宁死不降的爱国事迹。为此,我们于1986年9月,在北洋海军提督署议事厅,采用原状复原的方式,建成了北洋海军主要将领蜡塑群像馆,在丁汝昌殉难处复原了海军提督殉难前执笔凝思的蜡像,还复原了甲午战争前《威海卫清军防务设施沙盘》。当年的门票收入达到49000元,这更坚定了我们原状复原陈列的信心。1988年,一张门票涨到5毛钱,全年收入飙升至25万元。

上一篇:考古发现历史上曾存在一个从未记载的恐怖文明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