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量化历史研究】新技术应用与生产率提升之谜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469篇推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技术应用一向被经济学家认为是生产率提升、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然而,回顾新技术应用的历史,一些奇怪的现象却尚未得到合理解释。其一,经济史中很多新技术(如纺织机)最后被广泛使用,但在新技术诞生初期被企业采用的速度却非常的慢。其二,很多新技术(如计算机)最后被证明具有很好的优越性,但新技术的应用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看起来就像这些新技术对经济并无益处。这些奇怪的现象应该如何解释呢?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Juha?sz等人最新的工作论文研究了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后(1806-1840年)的法国机器棉织业,希望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作者指出,选择这一案例进行研究有两大优势:其一,在工业革命之前,棉织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机器棉织工厂在棉织机发明之后才建立起来——这就避免了新技术引进与原有工厂旧技术之间存在某些联系、干扰分析。其二,棉织机技术在数十年间改进相对较少,这便于作者观察到同一技术从引进到成熟的全过程。


图1? 机器棉织业在法国的分布

通过对该案例的初步分析,作者发现:相对于技术应用成熟的1840年,在棉织机技术刚刚引进的1806年,机器棉织厂的生产效率与前者差别巨大。另一方面,在1806年到1840年的数十年间,棉织机技术的最后成熟为法国棉织厂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生产效率提升(82%)。

图2? 机器纺织业生产效率分布

回到此前所说的两大谜题,结合初步的数据发现,作者给出了他们的解释: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经历一个试错的过程。在新技术刚刚被发明、引进之时,企业管理者们普遍不了解新技术的最优使用方式。例如,当棉织机被应用之后,生产应该如何组织才最有效?各种生产投入之间应该如何配比才最经济?工厂纪律规章应如何制定?凡此总总,其答案都需要企业管理者在不断试错中才能发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新技术应用的初期,生产效率并没有立竿见影地提高。不确定性的存在、最优方案有待研究也解释了为什么充满优势的新技术没有被众多企业迅速采用。

为了验证上述解释的正确性,作者通过数据发现了一些符合这一解释的特征。他们发现,在采用新技术的棉织业,企业退出市场的比例较其他采用传统技术的行业高得多(试错失败导致退出);存活下来的企业比退出市场的企业生产效率更高(试错成功带来生产效率提高)。此外,那些后进入市场的新企业往往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后来者可以直接学习前辈的试错经验)。到1840年时,纺织厂距离生产效率最高同行的距离明显降低(如图3)。这说明了学习试错经验的重要性。

图3? 纺织厂距离生产率最高同行的距离

综合而言,本文回答了技术应用方面的一些谜题,同时也强调了企业互动和组织方式变化对于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性。

文献来源:?Juhász, R., Squicciarini, M.P. and Voigtl?nder, N., 2020.?Technology Adop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Evidence from Industrialization in France?(No. w).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原文链接: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和龙登高(清华大学教授)及其团队——林展(中国人民大学)、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何石军(武汉大学)、黄英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蒋勤(上海交通大学)、彭雪梅(中山大学)等人负责。向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量化历史研究经典、前沿文献。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邮箱: 。

轮值主编:何石军? ? ? ? 责任编辑:彭雪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

上一篇:古装历史大剧《燕云台》开播,温大人文学院研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