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读陈寅恪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我最喜欢的学科是历史。最敬畏的学科是拓扑学。读历史,是和历史人物思想上的对话,拓扑学则是了解未来和宇宙奥秘的魔法。

个人认为,研究历史的完美境界,就是尽可能完美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站在当时的环境,思想,价值观的角度,来理解一个个历史人物和一段段历史。

对于陈寅恪先生,一直仰慕已久,对于其“500年一出的历史天才”的评价,也是心神往之。但先生的书却是一本也没有读过。周末忽然有感,立刻下单并快读了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该书(以下称《魏晋南北朝》)是陈寅恪先生1945年在清华大学授课的课堂笔录,不能完全代表先生的学术全貌。但陈先生治史的风格可见一斑。故试着简单谈谈感想。

虽然是课堂的授课笔录,由学生记录下来的。但从中仍然看得出陈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水平和治史风格。

首先,博大精深,触类旁通,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仿佛源头活水,生机盎然。

一本《魏晋南北朝》,古今中外,正史野史,各类文集,均可用于研究观点的论证。如今的任何一个学者,都不可能像他这样学富五车,读过那么多的书。思路又是那么开阔。丝毫没有局限。先生的大脑仿佛就是一个大容量存储,存储了无数的经典文献,又像一台高速计算机,各种史料,线索,随时进行数据整理和印证,又随时输出无可辩驳的结论,或者推论。

甚至,从中我们还能看到大数据分析的影子。而这些,都是在陈先生的大脑中产生的。

即便以今天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水平,这也是非常先进的历史研究思路。而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这样的自觉的运用,并游刃有余。只能用天才来解释了。

所以,一本《魏晋南北朝》的价值和启示,我觉得并不在于这本书的研究水平有多高,结论有多正确,而是在于方法和思路。真是受益匪浅。

其次,《魏晋南北朝》用了阶级分析的方法。我觉得也应该是开中国历史研究的先河。特别是魏晋交替历史的研究,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儒家豪族和以曹操为代表的非儒家寒门的崛起的此消彼长,为主要线索。确实耳目一新。

第三,大胆推论,豪气干云,高度自信。陈先生在很多历史事件,人物的论证上展现了高度的自信。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气。有些思路就是天外飞仙。比如关于鲜卑人皮肤白,黄胡子的特征。即便有时候可能觉得他的推断未必正确,但你确实拿不出,或者说没办法很快拿出反驳的论证。没办法,谁叫你读书没有陈先生多?思路没人家开阔呢?

但从《魏晋南北朝》一书,我觉得也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我是非专业人士,个人观点,不一定对,但我认为也要说出来。

研究历史,有一个局外和局内的问题。之前我说过,我认为最完美的历史研究,就是还原历史当时的原貌。在那样的情境下,与历史人物对话,融入历史事件。这样的历史人物就是真实,完整的。而不是被人点评的一个符号。站在现代,站在局外去揣摩,分析,点评历史。我认为是不恰当的。因为,这只是你一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所有人的观点。

为什么强调还原历史?就是还原之后,放在那里。让不同的人去理解,去感悟,去对话,然后每个人得到不同的收获。而不是任由别人的观点植入你的脑子。

今天的大学都有历史系,成千上万的人仍然在研究不同时期的历史。如果一个人的点评就是结论,那这么多人还干什么呢?就是为了真正完美还原每一段历史嘛。

在《魏晋南北朝》一书中,也有不少这类例子,陈先生的一些结论,其实也是站在局外,站在现代,来点评。而非还原。比如在讲到晋代魏的原因,一是讲到了儒门豪族的逐渐强大,一是司马懿的坚忍阴毒。

这个结论不能说错。但我觉得并不恰当。这是典型的站在今天的观点的分析和点评。未必是当时历史的真相。

儒家豪族和非儒家寒门的此消彼长,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但并不固定。而且一直是隐形的消长,并不是显性的斗争。很多时候是互相融合发展的。所谓儒家大豪门弘农杨氏,其祖上在西汉初年不就是那个参与杀了项羽的农民兵杨喜嘛?

事实上,《魏晋南北朝》书中,陈先生也讲到了,曹魏阵营里有儒家豪门的人才,司马懿阵营里也有非儒家寒门的人才。这又怎么解释呢?还有,儒家豪门和非儒家寒门的此消彼长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为什么偏偏用在魏晋南北朝呢?

阶级分析,不是不可以用来分析历史,但是不能滥用。尤其不能站在局外,站在现代的角度来分析。这样就成了一家之言了。阶级分析,只能是一种辅助还原历史的工具,而非用来做历史研究结果。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