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百年北京话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研究成果发布

九年辛苦不寻常京腔京韵翰墨香

4月17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聚集首都师范大学,见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三百年来北京话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研究”重要成果的发布--“明清民国时期珍稀老北京话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丛书影印本31册分两批全部出版。丛书分为小说、音韵、歌谣三大部分,许多书籍为孤本、手抄本,部分来自我国台湾和日本、美国的图书馆以及私人藏书家,其中的《一岁货声》《杂碎录》《京音字汇》等曾受到齐如山、吴晓铃、侯宝林等著名人士的珍重。

抚摸着这套书,该项目负责人和丛书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建设教授深情地说,团队20多人9年来艰辛地访书寻书,为繁难复杂的编纂、整理工作付出很多心血,这一切都值得!

为一睹一个手抄本的风采,寻访30多年

团队成员苦心孤诣,许多文献得来不易,内容极为珍贵,当得起“珍稀”之称。

谈起寻访戏剧大家齐如山手抄本《一岁货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冯蒸的思绪回到了30多年前:《一岁货声》记载的是清末北京人一年四季里在街头巷尾之间自发口头创唱的一种带有一定韵律和别样情感的叫卖声,俗称“吆喝”,是典型的京腔京韵。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的冯蒸,在研究所图书室发现有此书的登记卡,却找不到这本书,他多方寻求,没有结果。后来,听一名专家说在著名学者、国家文物咨询委员会委员吴晓铃家中见过此书。吴晓铃的个人藏书身后捐献给了首都图书馆。2014年,经过多方联系、种种努力,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冯蒸终于在首都图书馆一睹这个手抄本的风采,馆方提供了阅览、影印便利。访到此书,他经历了30多年时间。

团队成员于润琦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由于对京味小说深有研究,被素不相识的项目负责人周建设聘入团队。于润琦常常去北京潘家园旧书市场淘书,他说:“为了淘书,有时凌晨三四点钟就跑到潘家园。”几年前,他在潘家园惊喜地发现1900年西方人编辑的、纽约出版社精美印刷的《孺子歌图》,征得周建设教授同意,就花费3000元购得,此书被收录在丛书中。《孺子歌图》收录了152首北京的儿歌,每首歌谣均配有插图,还展现了京师满族旗人丰富多彩的服饰及质朴真实的生活场景。

征得私人藏书家公布珍藏,团队专家精心研究整理

研究团队成员利用公、私人脉,广泛联络各方,汇聚珍稀文献。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文史委员会委员的著名专家弥松颐献出珍藏的“宝贝”--19世纪中叶的《钞本儿女英雄传评话》、光绪年间的《儿女英雄传评话(初印本)》和《陈七奶奶》等。他还对丛书试印本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宝贵的意见。

四册一函的《南北方音》手抄本珍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善本室,既不许外借,也不许复印。周建设就请两名团队成员整整花了一年时间精心抄录。这次收录丛书中的《南北方音》,是首次全本向社会公布。

冯蒸教授贡献了《国音京音对照表》《圆音正考》《白话聊斋》等供影印。他还联络老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一民,请其提供了《杂碎录》复印件和《燕山丛录》中“长安俚语”章节在日本的线索,后者为明代北京话记录,其中很多词汇还活在今天北京口语中,这次是国内首次对其定位和影印公布。冯蒸与周一民结识于北京图书馆,上世纪80年代,他们一大早就在图书馆外面等开馆,等待之中同好相识;后来,他们经常在北京琉璃厂书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地遇见。

团队中素有研究的专家为丛书中的每种图书均撰写导读一篇,主要简述原作者生平、成书过程,论述该书思想内容、学术价值、语言特色、版本源流等。

团队成员于己有福,于人有功

北京作为多朝古都,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孕育出活色生香的语言,它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语言绵软,积累了大量地方性词汇,具有独特的魅力。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美兰认为,本套丛书以“调查、整理、传承、研究”为基本方针,收集了北京话的重要文献资料,具有语言艺术及文学、文化价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套丛书,不计经济效益,也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团队中还包括北京之外的一些著名专家,比如,岳麓书社原社长、曾主持编辑出版《魏源集》的夏剑钦作为第一读者,参与把关,并对一些文献进行评点。

上一篇:鉴宝现场真正“无价之宝”,专家激动全站起来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