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从丹阳南朝石刻、碑文的私拓事件出发,浅析魏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游行侠云游天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引子:
近日,丹阳三城巷村的南朝陵墓石刻群处,发生了一起违法私拓事件,涉事师生所拓印的石刻涉及南朝皇帝、王侯的石兽、墓碑,都属于比较珍贵的石刻文物。
此事一经报道,立即在网络之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有人不禁疑问,为什么这些师生不去选择同时期的私碑、石刻拓印学习,却偏偏要打这些国家级文物石刻的主意呢?
私拓文物属于违法行为,但从历史研究角度来看,涉案人员选择这些文物拓印,除却一些主观原因外,应该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该时期的墓碑、石刻,确实不多。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一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禁制度,正是因为这个制度的实施,才使得该时期的厚葬行为、墓碑石刻大为减少,也让后世一些研究当时碑文、石刻的学习活动,大多只能借鉴那个时期皇帝、公侯们的墓碑、石刻。
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近观中国碑制的历史沿革,来共同了解那一段特殊的碑禁时期。
中国的碑文化
一、最原始的碑
宫必有碑,可以使日影,引阴阳。——《仪礼.聘礼》.春秋
春秋时期碑的概念与后世不同,但那时的“碑”更多是用来指代一根竖起来的石条,而这根石条的用途却是非常多样,比如像日晷一样辨别日影;树立在墓穴当中,用来引棺下葬;还有树立在宫庙门旁边,用来栓绑牲口等,可以看出当时“碑”的实用性很强。
二、东汉时期的碑
到了东汉时期,“碑”的形象和用途已经渐渐开始发生转变,记功颂德、刻碑铭颂成为了碑身的承载内容,借助石碑的凝固,传于后世,立碑于是就成为了世人丧葬的一种丧俗。
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以绳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谓之碑也。——《释名.释典艺》.刘熙.汉
从臣子追述君父之功,到树立于墓穴之前的生平记录,东汉时期,为墓主记功颂德的碑刻渐渐成为了当时营丧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碑刻的兴盛恰恰正是当时社会崇尚厚葬之风的一个缩影。
一、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事死如事生
在汉代时期,朝廷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儒家思想从朝堂之上流播到整个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儒教中的孝道观念提倡,事死如事生,在这种思想的倡导之下,崇尚厚葬、繁琐丧葬礼仪渐渐为了社会风俗的主流行为。
文帝葬芷阳, 明帝葬洛南, 皆不减珠宝, 不起山陵, 墓虽卑而德最高。今京师贵戚, 郡县豪家, 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或至金缕玉匣, 糯梓鞭栋多埋珍宝偶人车马, 造起大家, 广种松柏, 庐舍祠堂, 务崇华侈。--《潜夫论.浮侈篇》.王符
二、社会风气,府主故吏
中国人历来讲究关系学,社会关系在古代更是立身的根本,古代阀门家族、亲朋挚友、门生故吏,这些复杂的关系都是个人立足世间的根基,特别是东汉实行的“举察制”,能不能当官就是这张关系网说了算,因此世人在为人处世上,更加重视平时的人际关系,在婚丧嫁娶这种人生大事上当然不敢有丝毫马虎。
朋友圈里的人去世了,人家葬礼办的那么风光,平时的亲朋故吏自然不能不去捧场,大家去了空手也不行,拿东西吧人又已经故去,什么也用不上了,那就送些好听的话吧,将这些讴颂之词镌刻在石碑之上,让那些还活着的人也看着高兴,再没有比这更合适不过的了。
年七十,熹平二年卒于家,弟子陈留刘操追慕肱德,共刊石颂之。--《后汉书.姜肱传》 欲率荆、江、湘三州旧吏,建碑陇首。--《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
在当时私人的墓碑有很多就是由前来赴丧的亲友、门生、故吏所捐资营办的,大家都是自己人,这张关系网上,彼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对于筹办碑文,立碑颂德,众人也都很上心。

上一篇:人类历史上有哪些影响深远的全球化进程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