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摄影史研究中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以古鉴今”,因此我们研究摄影史时,不仅要弄清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还要弄清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也就是说摄影史的研究不是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要通过史实探寻摄影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弄清了摄影历史发展的规律,后来者就会少走弯路,就会更加有利于摄影的发展。

要探寻摄影发展的规律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其一,摄影是什么,有哪些类型,这是摄影观的问题;其二,是哪些因素影响摄影的发展,又是如何影响的,这是历史观的问题。

一、对摄影的认识

摄影作为一种视觉传播媒介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研究者对摄影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百花齐放”。有人认为摄影是艺术,有人认为摄影是纪录,有人认为摄影是宣传,有人认为摄影是视觉信息的纪录传播方式,不一而足,各有各的道理。因此摄影史有不同的写法,比如宿志刚的《中国摄影史略》将摄影分门别类一一论述;吴钢的《摄影史话》只谈技术不论其他;晋永权的《红旗照相馆》对建国初期的新闻摄影进行反思;而杨小彥的《新中国摄影60年》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1949年以来的中国摄影进行探究,这些论述都很精彩。我们在研究摄影史时,对摄影的定义不必强求一致,但论述时要自圆其说,不能自相矛盾,否则会造成逻辑混乱。新闻摄影理论的前辈蒋齐生先生一直将新闻摄影定义为艺术,其初衷是提高新闻摄影的地位,不料被主张“摆拍”的人钻了空子,因为从逻辑上说,凡是艺术都可以虚构,如果新闻摄影是艺术,新闻摄影就可以虚构,“摆拍”乃至造假就有了理论根据。当时将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混为一谈是历史的局限所致,但愿以后不会再闹这样的笑话。

二、摄影与社会发展

摄影术的发明源于人们对视觉信息记录和传播的需求,摄影术发明之后很快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摄影的发展与各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用唯物历史观(即社会历史观)对摄影的历史进行分析、研究,就要考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对摄影发展的影响。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历史观时,曾提出历史合力论。他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动力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历史合力的诸多因素中归根结底是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在具体历史时期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可变的,并非一定是经济因素。

以下分别从六个方面讨论摄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科学技术的影响

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儿,摄影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银盐时代的摄影与当时物理学、化学的发展有关,而电子时代则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有关。科学技术一方面推动了摄影器材功能的改进,比如感光材料的感光度越来越高,使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完善了摄影媒介的表现力、感染力,比如彩色胶片丰富了色彩的表现,而计算机技术方便了影像反差、影调和色彩的调节,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摄影更加普及,使摄影的传播更快捷,更广泛。

就摄影技术的学习过程来说,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摄影技术的掌握变得简便易行。摄影技术的掌握是一个反复实践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使用银盐胶片时要看到拍摄的最终效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要等到一卷胶卷全部拍完,冲出胶片洗成照片,才知道拍摄时聚焦是否清楚,曝光是否准确,持机是否平稳,是否抓住了最好的瞬间。而电子相机拍完一张后可以立即在显示屏上回放,立即看到拍摄效果,知晓成败原因,如果不满意可立刻重拍。这使得拍摄中的错误能及时纠正,“试错”(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大大缩短,这样就让更多的人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了基本的摄影技术。

2.经济的影响

从经济的角度看,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摄影器材的生产和研发,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扩大了普通民众拥有照相机的数量。目前,社会拥有照相机(以及具有照相功能的手机)的数量相当可观,以至于一些突发性新闻事件,如报道美国的911事件、英国地铁爆炸事件的图片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普通民众,而非专业记者。相机社会分布密度的增加,使新闻报道更周详,更及时。

上一篇:影像留存展现同步纪录和历史研究价值攀钢集团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