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刍议

在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该国的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力量的发展,还取决于该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语言,语言是国家的象征和文化的载体及符合,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汉语,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代表国家形象和国家实力的汉语,传播过程中增强了其他民族和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但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发展还有漫长的道路可走,本文通过其发展现状,梳理出该专业的历史背景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化内核,开拓该专业实施过程中的宽广路径。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历史回顾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新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决定对外交换留学生,并与1950年6月7月在清华大学成立了交换生专修班,1951年初开始上课,第一年有6名老师及33位留学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个专门针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专修机构。之后,面向越南留学生、非洲留学生的汉语专修班陆续开办。但由于受当时国内和国际局势的影响,当时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亚洲、非洲和东欧等一些与中国关系比较友好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数有限。

1978年改革开放后,汉语教学得到初步发展,来我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个时期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来我国留学生逐步发展到西方国家,二是在政策上准许招收自费来华的留学生,从1978年到1989年我国共收了余名留学生,其中政府奖学金的有名,自费生有名①。1990年到2000年期间,我国共接收来华留学生多名,其中政府奖学金的学生有名,自费生多名。整体来说,尽管来华留学生数量得到增加,但是这一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无论从规模还是层次来看,都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2000年之后,汉语教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中国留学,到2008年,留学人数达到人②。我国政府渐渐意识到发展汉语教学的意义所在,《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方针更是给汉语教学指出了方向,即来华留学生学习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内容之一,是国际交往的重要条件,发展汉语教学刻不容缓。教育部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管理,不但增加了专业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而且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硕士、博士,将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作为一个重要专业发展。这种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对外汉语不但成为一个单独的专业开始运作,而且模式日渐成熟,发展走向了高峰期。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走向良性循环之路,具体体现在高等院校、民间机构、官方机构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重要承载场所。1985年,国家批准各大高校成立对外汉语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对外汉语改成汉语国际教育后,开设的院校更是剧增。截止到2018年,已有366所学校开设此专业③。

但是,高校在开设汉语国际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问题也不容忽视。高等教育开设专业的目的是培养更多优秀的汉语教师,但限于国内大多数地区的现实情况(北京、上海等经济、文化中心除外),汉语教师毕业后,很难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多个调查显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就业率相当低④,现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本地对外来留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教育部门对此行为的关注度不足。除此之外,学生学习汉语时对自身学科性质认识不清也会妨碍到他们的工作定位。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让外国留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汉语和汉字,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高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明确,对中文和外语界限不清,导致学生常常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的精髓,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2.官方机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间机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援机构。近些年,我国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加强了重视度,国家和相关部门还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对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体系,尤其是国家一些对外汉语推广组织及两关机构针对师资、教材研发、教育对象、学校建设等各方面都做了扩张和完善建设,为的是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育得到加强,使汉语国际教育在国际上有更强的影响力,截至2009年10月,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建立280所孔子学院和241个孔子课堂,这些数据恰好反映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