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历史阶段性特点梳理*

1 缺乏文化内涵的传教士翻译时期

中医英语翻译初期的翻译者均为来华的传教士,许多人是出于对中医的好奇而产生翻译动机,而翻译的成果也多未真正涉及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核心内容,只能作为一种科普类的书籍,向西方国家普及中国传统医学这一古老的医学体系。这一时期不但作品少,而且多为西方人主观臆断的“中华医学”。

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当属《中国通史》(TheGeneral History of China)和《中华帝国及华属鞑靼全志》(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这两本书实际上都是法国编著者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于1735 年法国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de I’Empire de la Chine)的英译本。这一时期的翻译很有趣,传教士大多根据他们听到的中文发音来“创造”中医英语词汇。如《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de I’Empire de la Chine)中将濡脉翻译成是“syu”。这一时期的翻译还常常会意译相结合,如“七表脉”和“八里”分别翻译为“Seven Pyau”和“Eight Li”[1]。

2 战争催化下的中医文化发展时期

1840 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千百年来第一次最为强烈的摧毁性战争,它摧毁了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对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炮摧毁了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大举入侵中国,对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体系及医理药理西方人并未产生多大兴趣,却对中草药垂涎已久,人参最早被葡萄牙来华传教士曾德昭(Alvaro Semedo)翻译成“Ginseng”[2],一直沿用至今。“Ginseng”的音译清晰度已经比“Description de I’Empire de la Chine”中的用词进步了很多,这意味着随着西方人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不断了解,对汉语的发音也日益准确,音译的效果也有提高。但实际上,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人参的记载:“别录一名人微,微乃参字之讹也。其成有阶级,故曰人衔。广五行记云: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毕备。之所以称其为人参,首先“参”是象形文字,根据人参的形状特征创造的。之所以叫“人”参,一则由于参分等级,如人分阶品,二则由于参的外形似人的身体,且四肢俱全。因此,将人参翻译成“Ginseng”,使其背后的中国文化荡然无存。硬生生地成为一个符号,与象形无关,与引申义无关,与政治、文化更无关了。

为了能够保留中医的原汁原味,王吉民与伍连德英译的《中国医史》中多采用直译或音译+汉语+注释的方式[3]。直译或音译是为了让外国人容易记住,汉语为了体现其中国文化内涵,注释则是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的一个扼要介绍。

3 与祖国共同崛起的中医英译百家争鸣时期

20 世纪50 年代至90 年代,是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时期,中医学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随着中国母体的兴衰变化而重新受到世界的关注。国内外许多中医爱好者开始试图将中医翻译成英文,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在翻译时,开始以中医的思维来英译中医的文章。如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文树德先生说:“我在了解中医‘藏’‘府’的原始含义及其在早期中医理论著作中的隐喻意义之后,就将脏腑直接翻译成‘depot’(藏)、‘palace’(府)。”

许多人将脏腑合起来翻译成“viscera”,也有直接音译成“zangfu”的,但脏腑原意是储藏之意,且分为五脏六腑,本就不应该合并成一个词,而音译毕竟没有了原著的隐喻之意了,所以,文树德先生的翻译是一种对中国文化尊重的态度,亦是对后来做中医英译工作者的一个正向引导。

4 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医英译文化发展时期

20 世纪90 年代后,国际上对于中医英译的标准化问题越发重视,多次召开国际性会议研讨中医英译的标准,如2007 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召开的中联一届四次理事会议上,55 个国家、地区的174 个会员组织批准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其中筛选了6526 项词条,推荐各会员组织使用,如“肾主水”译为kidney governing water,而非kidney governing water metabolism[4]。标准的出台对中医英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让中医学走向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了。

这一时期的翻译多采取异化法为主的方式。对于翻译的原则力求达到“信、达、雅”。要求在英译时,第一条:中医词汇的翻译应当要尽量对应该词汇在中文中的学术内涵。第二条:使用的英文词汇也应当尽量简洁,易于记忆,避免像词典一样的详细解释性造词。第三条:同一个含义的中医名词术语应当对应唯一一个英文词汇。因为中文的表达形式多样,一个概念的词汇会有多种表达方式,如《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一文中,就同一种疾病“兔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医家的著作中作者整理出了24 种说法,类似于这样的情况,都可以用同一个英文单词来翻译,尽量减轻读者的学习难度。第四条:对于目前已经普遍应用的中医英译的名词术语,即使是与前三条的原则不能完全的符合,仍可以继续沿用。

上一篇:中西方“双重城”空间结构形成过程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