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教育人类学从历史走向未来 ——《中国教育人

一、引言

《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陈学金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6月出版,是滕星教授主编的“教育人类学书系”系列学术著作中的第一部。全书共28万字,是中国首部教育人类学学科史研究著作。目前,学界以中国人类学历史研究为题的著作仅有《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顾定国著,胡鸿保、周燕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人类学史》(胡鸿保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体质人类学史研究》(杜靖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等少数几部。因此,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一大贡献,而且对丰富中国人类学的历史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学金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少数族群教育、教育人类学、城乡社区等方面的研究。《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一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从选题酝酿、搜集资料、研究写作到修改出版前后历时七载,是作者在“人类学与教育”这一研究领域潜心治学和笔耕不辍的优秀成果。

二、写作背景

第一,在教育人类学的本土化过程中,研究视野的拓展十分重要,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国教育人类学尚缺乏总体性的研究视角。无论是在研究的主题、内涵,还是在具体的延伸性、应用性研究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深度与广度,研究视野相对狭窄。大部分研究缺少对中国教育人类学全面的梳理分类,也缺少横向的比较分析与评价,更缺少从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以及经验材料与理论阐释之间关系等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

“当前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研究确有既不重视返回历史,也不注重全面占有资料进行学者间对话的倾向,表面上的欣欣向荣实际上隐藏着危机。至少可以说,当前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缺少一种总体性的研究眼光,这成为影响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3“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来自学者们借鉴国外学术的理论与方法,积极开展本土实践;同时也需要批判性地回顾与反思学科本土化的发展历程。只有对之前的研究成果、经验教训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才能真正实现学科的本土化”。[1]4挖掘教育人类学的历史深度、拓宽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广度、加强教育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对话是打破对学科狭隘认识的必然选择。

第二,中国教育人类学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快速发展,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出现了许多学术水平较高、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民族志和教育人类学作品,但目前还缺乏一部对学科史进行系统梳理的学术著作。

作者通过系统梳理学科历史发现,“对中国教育人类学历史与现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比较零散,已有的历史研究多基于期刊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文献覆盖面不完整”。[1]8在《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之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史著作面世,这是学科研究的一个空白。因此,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可以从总体上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建构学科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也是凝聚学科认同、凝练学术研究方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在总结经验、凝聚共识的基础上促进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

三、内容简介

《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在内容上分“总论”“百年史论”和“前瞻”三编,对20世纪以来不同时期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主题、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代表作品、学科制度的发展做了系统梳理,揭示出中国教育人类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反思,同时对学科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上编为总论部分,共两章,第一章为中国教育人类学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的叙述。第一、二节作者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缘由、意义及中国教育人类学史的研究现状。第三、四节主要为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的介绍。

第二章作者主要采用比较研究与理论研究的方法,对国外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其中重点对德国、美国的教育人类学发展历史和特点做了简明的梳理与评析。

“总论”部分既说明了本书的研究背景、方法与思路等问题,也对教育人类学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做了总体介绍,有利于读者能够明确写作背景、从总体上把握全书的写作脉络。

上一篇:投稿须知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