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主持人语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经济史研究关注的焦点大致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叶的“现代化”研究,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制度变迁”研究。近年来,对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变迁进行长时段、大跨度的考察正成为经济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之一。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量经济史,或者说量化历史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和运用;二是对经济制度变迁的长期考察。其中宏观视角的考察主要是基于市场交易理论对市场经济以及相应的交易制度、交易环境变化的考察;而微观视角的考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以产权制度变迁为中心的企业制度演化的考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生成、演变与终结的研究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本专题分别从近代企业制度中的传统元素、股权、企业制度起源的内源路径、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诸方面对此展开讨论。 在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研究中,外来制度的本土化以及传统制度元素的影响和作用,一直是学者们竭力探讨的热门话题。《论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传统因素》认为,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虽然是仿效西方企业制度的结果,但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和吸收了几千年中国商业发展的传统,这种对传统元素的利用、借鉴,能减少企业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社会阻力和交易成本,降低社会文化心理在适应新制度时的抗拒和排斥态度。 产权是企业制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近代中国企业产权制度表现的具体形式之一就是“股权”及其与之有关的问题。《近代中国股东的“维权”与“用权”——中国股权史刍论之一》以1904年《公司律》颁行为期,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对晚清、民国时期企业股东的股权表现,即股东“用权”、“维权”的特点以及实现形式的演变进行了较为周详的分析。认为《公司律》颁行之前,民众投资公司耽于利而忽于权;《公司律》颁行后,借助于股东会等形式,企业股东行使股权的程序化与规范化程度大为提升,但同时也引发股东派系冲突,形成股东会运行的复杂局面。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中国近代企业制度起源的解析一般多从19世纪60年代近代企业出现开始,而实际上前近代中国社会以合伙制为核心的传统企业制度及其元素,已经成为近代企业制度的本土来源之一。《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制度的内源路径及其制度特征》以四川自贡井盐企业为例,探讨了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制度起源的内源路径。认为自清代前期起,自贡井盐业在其合资井中已经体现出了明显的近代企业制度特征。 《思路与方法: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研究的再思考》,与其说是一个研究的结果,还不如说是研究前对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思考。其中关于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与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制度”与“工厂制度”,对西方近代企业制度起源的考察应关注近代公司制度的形成、近代工厂制度的形成,以及近代工厂制度与近代公司制度融合的看法,等等,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可与学界同仁讨论的思路与方法。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经济史研究关注的焦点大致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叶的“现代化”研究,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制度变迁”研究。近年来,对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变迁进行长时段、大跨度的考察正成为经济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之一。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量经济史,或者说量化历史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和运用;二是对经济制度变迁的长期考察。其中宏观视角的考察主要是基于市场交易理论对市场经济以及相应的交易制度、交易环境变化的考察;而微观视角的考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以产权制度变迁为中心的企业制度演化的考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生成、演变与终结的研究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本专题分别从近代企业制度中的传统元素、股权、企业制度起源的内源路径、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诸方面对此展开讨论。在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研究中,外来制度的本土化以及传统制度元素的影响和作用,一直是学者们竭力探讨的热门话题。《论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传统因素》认为,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虽然是仿效西方企业制度的结果,但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和吸收了几千年中国商业发展的传统,这种对传统元素的利用、借鉴,能减少企业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社会阻力和交易成本,降低社会文化心理在适应新制度时的抗拒和排斥态度。产权是企业制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近代中国企业产权制度表现的具体形式之一就是“股权”及其与之有关的问题。《近代中国股东的“维权”与“用权”——中国股权史刍论之一》以1904年《公司律》颁行为期,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对晚清、民国时期企业股东的股权表现,即股东“用权”、“维权”的特点以及实现形式的演变进行了较为周详的分析。认为《公司律》颁行之前,民众投资公司耽于利而忽于权;《公司律》颁行后,借助于股东会等形式,企业股东行使股权的程序化与规范化程度大为提升,

上一篇:免烧温室 硕果累累 ——黑河市历史研究会科普

下一篇:读《中国货币史话》有感

Copyright © 2018 《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